澤昌書院,座落在仁州五羅山中,騰水環其東,秀水繞其西,兩河如長練并排而下,最終合流注元華江中。澤昌書院始建于魏朝,迄今有二百六十年的歷史,儒學大家王裕飛有于當時“學風日下,士風日陋,人心不古”,于家鄉富寧縣的五羅山山麓興建澤昌書院,“通經學古,濟時行道,就高賢”。
書院自草創以來,賢臣名人倍出,先有楊智析的“學而不厭,求之四夷”的廣學說,后有陳道清的“化民俗,教學為先”教化論,更有魏亡時澤昌書院山長劉文懷“盡忠盡義”為國死難,鄭太祖譽書院為“南魏風骨”,親書匾額,并下詔書嘉獎書院,收江南士子之心。
自此,澤昌書院為江南書院的翹楚,每屆中舉的人數有數十名之多,而且不斷有人高中進士,朝為。百余年來,澤昌書院在大鄭朝堂上逐漸形一龐大的勢力,被人稱為“澤黨”,與同為書院勢力的“章黨”互衡。七任鄭惠帝有意制書院勢力,將書院出的員多任史、國子監等職,同時大力扶持學國子監,形了以國子監為首,“北章義,南澤昌”并重的局面。
澤昌書院這塊金字招牌吸引著江南十五州的學子紛紛而來,甚至江北也有學子慕名前來,每年七月十五、十六、十七日,是書院招收新生的日子。書院的山門前總是人流如,著各地口音的“之乎者也”聲不斷。
一場急雨后,騰水、秀水暴漲,很多地方道路淹沒,橋梁被沖毀。江安義騎著木炭,一路泥水飛濺,總算在最后一天趕到了澤昌書院。為表示尊重,江安義下了馬,牽著木炭走在書院前的石板大道上,邊不時有馬車駛過,趕往書院。
一道圍墻將書院與外面隔開,圍城外栽種著高大樹木,空地上停放著車轎,有專人看守行李。口圍著一堆人,有的注目往里看,有的昂頭向天,口中念念有詞,還有的東張西,不知所為。
江安義將木炭于人看護,再將隨的包袱寄放好,來到人群后探著子往里瞧,見一張桌子,桌后坐著位先生,旁若無人的顧自看書。桌正中放著一聯:松梅竹歲寒三友,旁邊是一些裁好的白紙,還有筆硯。恰好邊有名學子面喜,提筆在白紙上寫下“君親師忠義雙全”,恭恭敬敬地遞給那名先生。那先生看了看,點頭道:“可以,過關了。”
看著那人歡喜地往里走,江安義明白這對聯該是門考了。思忖片刻,江安義提筆寫下“桃李杏春暖一家”,寄給先生,那先生看了,嘉許地贊道:“對得不錯,進去吧。”
里面是青磚鋪就的甬道,兩旁拔的楊樹,十二級石階之上高大的門樓,正中懸著太祖所書的“澤昌書院”橫額,檐下飾以蓮花和棱型圖案。兩大的抱柱上掛著黑底金字的對聯“廿七州人文,此為本;三百年道統,得所師承”。
石階前左右各擺著一排桌椅,有人坐在桌邊疾書,也有人在四徘徊思索,江安義心中奇怪,這又是什麼陣勢。恰巧看到剛才寫下“君親師忠義雙全”的那位站在一棵松樹下,下意識地抹著兩撇黑胡愁眉鎖,江安義上前施禮道:“這位兄臺有禮了,在下德州江安義,敢問澤昌書院因何一試再試?夫子云有教無類,既來求學何不皆收之。”
那人被江安義打斷思路,帶著幾分不快地應道:“前來學的新生有三百多人,書院的住有限,只能招收八十人,僧多粥,當然要測試了。”江安義暗中咋舌,來前他就打聽過,書院教學不收錢,但食宿及其他費用一年下來至得花費十兩以上,沒想到還有這麼多人前來,都說窮文富武,這文也窮不得。
江安義來到左邊最前面,同樣一桌一先生,桌上紙上寫著“夫子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試問何樂之有?”這是夫子語第一章,讀書人都知道,都能倒背如流。不過,大家都知道該樂,真正想過何樂之有真沒幾個。
提綱挈領,抓住要點,這是余師告訴自己讀書的關鍵。夫子的這句話的關鍵在于“朋”字,朋者,友也,黨也,只說友而不說黨那就有失偏頗了,江安義覺找到了契點。
思之再三,江安義找張空桌坐好,桌上有紙筆,提筆書道:朋,友也,志同道合者也。學有師友,同行同志,吾道不孤,此一樂也。有友遠來,若兄弟團聚,人生快事,此二樂也。學有所得,恰有友請益,教學互長,此三樂也。
答紙給前面的先生,先生看過后點點點頭,錄了江安義的籍貫和姓名于一張紙片上,放行。
大門后是泮池,一座拱形石橋橫其上,池盛放著荷花,香氣襲人。過橋方是書院的正門,門楣上懸掛著“正學之門”的匾額,這是大門,大者,夫子之謂集大也。大門氣勢恢宏,四柱五間,廊檐朱門,首頭,金黃門釘,正門關閉,兩掖開放。
江安義小心地過高高的門檻進院,有人領著進左廂房,廂房整齊地擺放著桌案,已經有幾個人在坐等。江安義有樣學樣,找個空座安心等候,這一等時間可不短,將近一個時辰過去。期間陸續有兩個人進來,其中一位正是悉的那個。
那人看到江安義,點頭示意,見江安義起相邀,便在江安義旁落坐,熱絡地自我介紹道:“在下仁州安人氏,姓李名世。”
“見過李兄,小弟德州新齊江安義。”雖然報過一次名,江安義估計這位李兄本沒記住,索再報了一次。
“江賢弟才學過人,晚到而早至,愚兄慚愧,不如也。”李世自謙道。
“小弟僥幸”,江安義對澤昌書院的門三試不甚明了,問道:“請教李兄,這第三試不知考些什麼?”
李世一臉輕松,笑道:“第三試是辯難問詰,不用擔心,能通過前面二關基本上就算正式學了,第三關只是考量心,因才施教,按慣例有不過關的。”
辯難問詰,以探討經文、針砭時事、臧否人為主,激發辯者深思考,從而闡明大義所在。辯難中,互不相讓、以辭勝人,在澤昌書院這種師生相互詰難,自由辯論蔚為風氣。
江安義在新齊縣縣學何曾有過辯詰的機會,從來都是馬訓導滔滔不絕,下面洗耳恭聽,一起會文多是談論詩文策論,偶有爭辯,跡近于爭吵。江安義不免心中忐忑,不知該如何做。
思慮間,一名先生走了進來,站在臺上手拿折扇打量了一下,等眾人安靜下來,開口道:“吾姓蘇,你們可以我蘇先生,第三試由我主持,此試為問詰。夫子云,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請諸君試言三者高下?”
這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事,殷主暴,微子、箕子和比干多次勸諫,殷主不聽,于是微子離開,箕子佯狂為奴,比干一再強諫被殺,夫子有于三人至誠之行,贊嘆道:殷有三仁焉。不過,夫子并沒有將三人分高下,而是統稱三仁,現在先生要眾人把三人分出高下來,想是考察眾人為人臣之道。
語音剛落,有一人而起,慨然答道:“微子逃,箕子佯狂,皆是避也,唯比干見難不避,忠君強諫,雖死無悔,千古之下,猶為典范,想我書院先賢劉公因為國死難盡忠盡義,方有‘南魏風骨’之譽。小生以為,三人以比干為高。”
聽到眾人的喝彩聲,那人得意地向四周拱拱手,蘇先生點點頭,讓他坐下,用目示意下一位發表意見。座中共八人,倒有五位贊比干最高,李世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人認為“為人臣,諫不聽則去”,以微子為高;另有一人認為三者不分高下,這兩者的發言引來其他五人的圍攻,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大概就是辯難問詰吧。
蘇先生不置可否,只是不時點頭,注意到江安義一言不發,折扇一合,指向江安義道:“那書生,你怎麼看?”
見躲不過,江安義起著頭皮道:“我不知道誰高誰低?”
一席話引得眾人哄堂大笑,反倒蘇先生來了興趣,笑著鼓勵道:“不妨事,無所謂對錯,暢所言。”
要放在遭雷劈之前,江安義鐵定也以比干為高,千年來的教育就是文死諫,武死戰,這是為人臣的最高境界。可是自打有了妖魔附,江安義時不時地溜號進去“竊”一番,不免捎帶了些離經叛道的東西,先是惶恐再是批判然后生,細思之下又覺得有些道理,想的多了,雜念自然多了。于是面對“三仁”,要他說出高低來,還真心不知道。
“此三人皆是夫子所言的仁人,其行為無高下之分”,江安義的話剛出口,立時一片反對聲。蘇先生見江安義還未說完,搖扇制止道:“別急,且聽他說完。”
“至于是逃、是狂、是死諫,行為雖不同但目的都一樣,皆是為國盡忠,故夫子說殷有三仁。如果強要分高下,則要據最終的結果來決定。”此話一出,眾人皆寂,剛才眾人都是從這三個人的角度來看問題,沒想到江安義換了個角度,令人耳目一新。蘇先生也頓住輕搖的折扇,目迥迥,專注地看著江安義。
江安義輕咳一聲緩解了下張,接著道:“君可諫則諫,不可諫則去,留有用之,或牧守一方或教育一地,比諫死求名強;若國家危難關頭,則雖死不避,為國盡忠;若太平安定之時,則退之江湖以待時機,為國為民多做些實事。故而比干之死雖稱壯烈,但要論高下并不見得就比微子、箕子高,夫子才會統說三仁而不分高下。”
這席話含著“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民貴君輕”是亞圣在戰國時期提出來的,當時被帝王們用來籠絡民心,當政權統一后,這種提法就與帝王之道相違逆,雖然有些君主仍會提起,但在實際的治國理念中,這思想漸忌諱。
江安義初生牛犢不知輕重,冒然將想法拋了出來,在座的眾人都是飽讀詩書之人,自然明白這話其中的含義,一時間寂然。
蘇先生一搖折扇,打破沉寂道:“好了,各位都談得很好,此次問詰就在此。時間還早,你們不妨四逛逛,悉一下環境。記住,申時到大門集合,有人引你們學安排住,現在散了吧。”
江安義想著要到哪里去,李世滿臉笑容地走了過來,熱地道:“江賢弟是第一次來書院吧,如果不嫌冒昧,愚兄帶你四看看如何?”
特種教官袁尚穿越三國,成為袁紹的廢物兒子。郭嘉:“論及謀略,我不及袁尚多矣。”諸葛亮苦笑:“世間真龍,唯袁尚一人,我算什麼臥龍,臥蟲差不多。”曹操無奈感慨:“我一生不弱袁紹,卻輸給袁紹的兒子。生子,當如袁尚啊!”
李塵穿越大唐,竟然成了東宮太子? 偏偏朝中上下,對他都是頗有微詞。 也好,既然你們不服,那本宮就讓你們服! 從此,李塵成了整個華夏歷史上,最囂張霸道的太子爺! 能經商,會種地,開疆拓土,統御三軍。 大觀音寺老方丈曾經斷言:“有此子在,這大唐,方才稱得上真正的盛世!”
微風小說網提供嶽父朱棣,迎娶毀容郡主我樂麻了在線閱讀,嶽父朱棣,迎娶毀容郡主我樂麻了由過節長肉肉創作,嶽父朱棣,迎娶毀容郡主我樂麻了最新章節及嶽父朱棣,迎娶毀容郡主我樂麻了目錄在線無彈窗閱讀,看嶽父朱棣,迎娶毀容郡主我樂麻了就上微風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