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明站在旁邊,小心地觀察著張伯進的臉,作為商人之子,查觀似乎是他的本能。
“張公子,果然才學過人,這次月考又名列在一等。”秦海明先是小小地捧了張伯進一句,見張伯進的臉上有了紅,接著道:“不知張公子可有閑暇,我有兩把折扇想請張公子題詩作畫,年底歸家正好送人,此可是最風雅的禮。”
張伯進的臉溫和下來,一把扇上寫上一首詩或涂上幾筆畫,秦海明就給五兩潤金,兩把十兩銀子足夠自己花銷到年底了,不過將來我青云直上時,這些墨寶可就不只值五兩銀子,算起來還便宜了這小子。
秦海明暗中冷笑,要不是為了姓張的那本書,自己怎麼會大把銀子供他揮霍。想想自己也曾寒窗苦讀,也曾造訪明師,奈何時運不濟,接連兩次鄉試都名落孫山,偶然從張伯近中得知他有本《歷科持運集》,自己才曲意好,想一睹笈改變命運。
人群中有人怪氣地道:“一個新學的秀才,年不滿二十,讀過幾年書,居然能將這麼多前輩蓋過,怕是有貓膩吧。”
怒意一下子被點燃起來,群洶涌,越說越憤,不知誰嚷了聲“找先生理論去”,人流向后涌向聚賢堂。
張伯進微微一笑,招呼秦海明道:“秦兄,扇子晚上再畫也不遲,我們一起去看看熱鬧。”
一路行來,人越聚越多,來到聚賢堂前已經將近百余人。
聚賢堂眾師皆在,施寧忠手拿月考的績,笑道:“這個江安義倒是了得,年銳意,三個來月就名列崇志堂第一等,就怕剛極易折,不如低調行事,蓄勢待發。”
“施師這句話我不同意,”凌旭反駁道:“年發如萬事初興,正當著力向前,就一番事業,怎能韜養晦、自斂鋒芒。”
施寧忠搖搖頭,微笑不語。
門外聲音嘈雜,邵仁福一皺眉,道:“何事如此喧嘩?”
凌旭站起,笑道:“我去看看,該不會有疑問約好了來問先生吧。”
來到門外,凌旭見門前烏滿是人頭,一群人言語糟糟,緒激,凌旭嚇了一跳,忙問道:“出什麼事了?”
好不容易聽清緣由,凌旭臉蒼白,雙眼圓睜,怒喝道:“豈有此理,爾等以為凌某辦事不公、營私舞弊嗎?”
此時,堂的諸人也走了出來,見凌旭氣得渾直抖,蘇子明連忙喝道:“你們要干什麼?是這樣尊師重道的嗎?”
紀言清等人在一旁勸解凌旭,打聽出了什麼事,當聽到眾生質疑凌旭舞弊,個個然大怒。雖說這次考卷是凌旭所出,但事先大家有過商量,而且批改、評等是幾位講師一起參與的,對凌旭的質疑就是對全先生的質疑。
邵仁福著肚子走向前,清咳兩聲,喝道:“爾等還不退了回去,再要鬧事,記下名字逐出書院。”
人群中不知從哪冒出個聲音,幽幽地道:“先生如此行事,怕是眾人難服。”
凌旭已經平靜下來,沖著眾人冷笑道:“好好好。今天就讓你們心服口服。蘇兄,有勞你將江安義此次月考的試卷拿來。”
試卷取來,凌旭往人群中掃了一眼,秦海明是個高個,凌旭一眼看到了他,點名道:“秦海明,你來讀給大家聽聽,看看先生們是否老眼昏花了。”
秦海明很傷,這麼多人起哄,我只是跟來看熱鬧的,為什麼單單點我的名?我個高就有錯。但先生點名不敢違背,秦海明只得滿面苦地拿著試卷,逐條念來。眾人靜聽,良心不昧,江安義經義分析徹,顯然下過苦功,比自己所答要勝上一籌;策論寫得用辭嚴謹,見解辟、雄辯有力,誠為佳論。
見眾人啞口無言,凌旭譏諷道:“一個個不用心讀書,卻把心思用在尋人錯,既覺被后輩超過難堪,那就回去好好用功。歲考在即,不要讓新人笑爾等無能。”
那惹厭的聲音又飄忽而出,“會不會凌先生在日課中無意將題目告訴了江安義呢?”
邵仁福眼中閃過一喜,卻繃著臉喝罵道:“是哪個在胡言語?凌先生的人品你們還信不過嗎?”
目如箭,人群左右一分,避開邵仁福的目,沒有人站出來。
“無膽鼠輩,書院居然有這樣的學子,凌某深以為恥。”凌旭頓足捶,氣憤難平。
趙興風在旁邊冷著臉道:“既是有人置疑,不妨那江安義拿了日課來,當場驗看以示清白。”
“如此甚好。”邵仁福急忙接口道:“趙先生不妨麻煩你走一趟,把江安義的日課都拿過來,眾目之下,真偽不辯可知。”
接著,邵仁福像剛想起來,笑著對站在門前一直未出聲的鄧浩南道:“山長,你看呢?”
鄧浩南默不作聲,點了點頭。趙興風了兩名學生,急沖沖地去找江安義。
蘇子明就站在鄧山長旁,低聲音提醒道:“山長,你怎麼讓邵仁福如此行事,一旦真從江安義的日課中查出一兩道考題,豈不讓凌旭無法下臺,江安義也無法再在書院立足。”
蘇子明和凌旭是好友,他知道凌旭對江安義的日課很經心,批改得十分詳細,生怕凌旭無意中在日課是泄了題目。畢竟江安義的進步過于神速,就連他也生出幾分懷疑來。
“無妨,我信得過江安義,更信得過凌旭。”鄧山長淡淡地道。
很快,趙興風就回來了,江安義手中捧著厚厚一摞東西跟在后面。從人墻中穿過,覺眾人的目集中在自己上,江安義有些張,不知趙興風讓自己把日課拿來有什麼事?
將手中的日課放下,江安義向眾位先生施禮,鄧山長道:“你們誰有疑慮不妨上前來查一查。”
推搡了片刻,有五個人上前開始翻看江安義的日課,江安義認出一人是林義真,看來卓峰上《》自己無形中得罪了他。
凌旭在旁邊輕聲告訴江安義事的原委,憤怒、委屈、傷心,江安義分辨不出滋味,抬頭向院中眾人去,一張張臉孔寫著妒忌、懷疑、嘲諷、敵視,當然也有同、惋惜,站在人群當中,江安義覺得自己很孤獨。這難道就是劉學長所說的要習慣站在眾人之前,迎接別人挑剔的目嗎?
凌旭看出江安義的憤怒,輕嘆一聲,勸道:“剛才施先生說你年銳志,怕你剛極易折。安義,我卻以為剛極雖易折,但同樣百煉剛,孟子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你當謹記之。”
江安義心頭泛起一陣溫暖,輕聲應是。
用手指著階下的眾人,凌旭大聲道:“你們致疑江安義,只看到他的進步而沒有看到他背后付出的努力,這厚達近尺的日課是江安義三個半月來的心,你們捫心自問一年所寫的日課可有這麼多?”
聽到凌先生的喝問,林義真直起,手指翻開的日課道:“詩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王心則寧,何解?”
“此詩有二說,一說刺幽王一說召穆公……”
“夫子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不知此句與《黍苗》一詩可有關聯?”
“當然有關聯,夫子所說的道……”
一聲聲提問有如急風驟雨要把江安義淹沒,江安義漸漸放下張,從容而答,恍如回到數年前草廬之中與父親一問一答,屋外雖有風雨,屋卻溫馨寧和。
提問聲漸漸淡去,終不可聞。
林義真小心地將江安義的日課疊放整齊,平靜地來到凌旭和江安義面前,深深一躬,道:“林義真,小人也,誤會凌師和江學弟,林某深表歉意,請見諒。”
凌旭嘆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林義真,你不是小人,你是個君子,我不怪你,我想安義也不會怪你。”
林義真能放下面子,當眾道歉,江安義真沒想到,連連點頭同意凌旭的表態。
鄧山長從后面踏步向前,面向堂下的眾弟子,凝聲道:“今日之事,我有一憂一喜。憂的是你們被嫉妒所迷,不能明辯是非,失了師友之道,這是讀書不到家的原因。眾人回去將夫子的《為政篇》、《里仁篇》、《子張篇》多抄錄幾遍,細心揣,將書真正讀進心里去。”
鄧浩南的目緩緩地從眾人面前掃過,繼續道:“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從林義真上看到了君子的坦,從江安義上看到了君子的大度,這些品質你們也有,這是我們書院三百年育人的底蘊,今日之事你們要引以為戒,推己及人,多加磨礪終能就高賢。”
堂下眾人齊聲應諾。
看著眾生慢慢散去,邵仁福暗暗咬牙,原打算借江安義一事打擊凌旭,進行搖鄧浩南在書院的影響力,看來起了反作用。唉,之過切呀,邵仁福想著,臉上堆起笑容,向凌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