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穿越時空 我爲紂王之傲嘯封神 第454章 新制定天下

《我爲紂王之傲嘯封神》 第454章 新制定天下

三十三天外的八景宮中,老子靜靜都看著空中的影像,那影像就如同被剪輯過的電影一般,播放著幾個重要的片段。在他的旁,是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的表漠然,眼神出異,顯然對影像中那個手持巨劍、所當披靡的天子到吃驚,而到後來那澠池姬發自焚的一幕時,卻是平靜了下來。

若是在往日,目睹著人界的盟友西周離奇慘敗,甚至連那姬發都被上絕路,元始天尊只怕是難以安坐,甚至有可能不顧那“人界之戰,但由人爲”的約定,暗中下手。

然而,此時的元始天尊卻顯得淡然而鎮定,不僅是因爲有大師兄老子在一旁,最重要的是,那誅仙陣敗北倒還罷了,而崑崙山被毀,則使闡教氣運在千萬年都無法復興,故而人界之戰的結果,已是意義不大了。

“他當真未用那等奇……”老子低低自語了一句,元始天尊眉頭一皺,也不知是否明白了什麼。

另一邊,準提道人與接引道人也在某關注著這一戰的歷程,在看到姬發自焚而亡後,兩人對視一眼,微笑著點了點頭。

而在媧皇宮,媧娘娘注視著化影晶鏡中的影像,眉頭地皺了起來,目中帶著有的森寒。

對於張紫星來說,這一刻自是放下了心中的一個大包袱。

“周武王”戰敗,走投無路,如原著中的紂王那樣自焚而亡。

這個結局張紫星已經等了很久,終於還是等到了這一天,這也標誌著殺劫之中,原本國破家亡的宿命被徹底扭轉。

多年的苦心策劃,心謀算,甚至不惜示敵以弱……這一切,都是爲了最終逆天改命的這一刻,如今終是獲得了功。雖然過程中也曾出現過不變數,但基本還算是在掌控之中。

Advertisement

接下來,並不能鬆懈,要抓時機做好下一步平定人界的工作。西、南、北三地當徹底平定,還有東伯侯姜桓楚與東齊的戰爭也該停了。雖然姜桓楚沒有直接參與到這場叛中來,卻是在關鍵的時刻發了對東齊的戰爭。如果姬發滅商功,那麼東魯算是牽制東齊的功臣;就算萬一姬發兵敗,東魯與東齊之戰,也不過是諸侯之間的衝突,月姬雖有貴妃之名,但姜桓楚也是國丈之,縱使有所罪罰,也不會過重。

姜桓楚打的倒是左右逢源的好主意,端的老巨猾,不過,如今大商一戰奏功,一舉扭轉頹勢,深知張紫星厲害的姜桓楚只怕也要好好思量該如何安置好後路了。

姬發既亡,張紫星率軍一路回到朝歌。此時朝歌到俱是狂歡景象。原本絕大部分軍民們都做好了與天子之都共存亡的決定,如今聽聞天子大發神威,奇蹟般地扭轉戰局,一舉擊潰叛軍,甚至連叛賊姬發也被迫自焚而亡,自是狂喜不已。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上下一片歡騰之象。

在見到張紫星率軍回城時,百姓們紛紛自發趕來,虔誠地跪倒在兩旁迎接,口稱萬歲萬萬歲。

張紫星看著四周喜氣洋洋的歡慶景象,心中也頗染。戰爭,是人類痛苦的主要源之一。在戰爭中,公理、人道都遭到無視與踐踏,所橫行的是王敗寇的強權模式。

歷史上,紂王固然有缺點,卻非後世所渲染的那種暴君,而是有著相當的才能與威,至於酒池林、炮烙蠆盆甚至是剖孕驗胎等事蹟都是後世爲了政治需要強加上去的,許多都是莫須有的。

這個,已遠遠離了昔日姬發徵紂時《牧誓》中刻意渲染的最重的三“大”罪狀(聽信婦言、不留心祭祀、任用有才能的奴隸而不用同宗兄弟),完完全全、徹徹底底都將紂王妖魔化了。而後世的《列傳》甚至還將劣跡引於妲己一人上,謂之“禍亡國論”。

Advertisement

紂王與妲己就這樣了千古罪人,萬世唾棄。

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有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盡歸焉”的言論,指出那些惡名都是後人所強加於紂王的。

但不管怎麼樣,這正應了那句話:勝利者就是最終的正義

所幸,這場戰鬥,他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不僅扭轉了自的命運,也在這個世界中爲“紂王”功都正了名。至於姬發的種種劣跡會被後代史渲染什麼樣子,就不得而知了。可以肯定的是,那句“助紂爲”的語已經不復存在了,或者稱爲“助周爲”才更合適。

待一切平定之後,人界的殺劫也該結束了。雖然時間註定一個王朝不可能永恆,必會從鼎盛走向衰敗,但此次大劫之後,所創立的太平盛世,應該能讓天下百姓遠離戰,好生安居樂業幾百年吧。

回到宮中,張紫星立刻下旨昭告天下,公佈叛臣姬發自焚而亡,南、北二軍降伏之事,同時重整南北二軍,調遣兵馬,分別前往西、南、北三地,全面接收與控制三地的所有地盤,並肅清叛逆殘餘勢力。張紫星已決心藉此機會在整個天下廢除分封制與奴隸制,這種“肅清”自是有著特別的含義。

“臥底”黃飛虎重新被封爲鎮國武王,由天子親自賜婚,許以王叔比干之。楊任復原職,賜予天子親書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丹書一卷,可同免死金牌之功用,另賜下仙人所贈仙丹一顆,使那被砍下多年的手臂奇蹟般地恢復了原狀,其餘有功的文武大臣各有封賞。同時,在安葬陣亡將士的英烈冢中設一安魂臺,並親往祭之,以度在戰鬥中死去的無數亡魂。

Advertisement

張紫星任命聞仲爲平東元帥,前往東地收編這次參與叛的諸侯勢力,其主要目標自然是東魯姜桓楚。姜文煥聞訊,強烈要求作爲先鋒前往,張紫星知道姜文煥心中對於東魯之事抑已久,一直揹負著姜家不忠的包袱,沉片刻,終於應允,封其爲副帥,一齊出徵。

由於牧野一戰之威,叛軍潰敗,所以收復失地與收編各地的過程相當順利,遇到的抵抗也微乎其微。凡商軍所收復的地域,除部分自願的家奴外,所有苦奴盡數釋放,歸還原有的土地和相應財,一切仍照原本大商的新政措施進行治理。獲得自由與土地的百姓們激涕零,紛紛戴著九德符,向朝歌方向跪拜行禮,千恩萬謝。

西岐城是張紫星重點“照顧”的對象,姬發原本在征伐大商時,爲了斂聚財擴軍與煉製那些新武,頒佈了一系列政策,向貴族與奴隸主們增收賦稅,又發行大量的“國債券”, 命令西南兩地的諸侯們購買,許諾將來以兩倍償還,可謂孤注一擲。

如今姬發兵敗死,西南兩地俱是本無歸,怨聲載道,矛盾都集中在了西岐的姬家。姬發雖亡,尚有包括姬旦在的姬昌的一衆兒子在,若非西岐上下一早被黃飛虎遣黃明周紀等人以兵力控制下來,只怕還會因此而發生大沖突,這期間,姬昌的母親太姜也因氣惱而病逝。

不久朝歌的大量軍隊抵達西岐,接管了控制權,而隨軍而來的特使宣讀了聖旨,姬發大逆不道,召集各地叛臣,以下伐上,冒犯天威,且弒父殺兄,罪不可恕,現將姬氏一族及相關叛黨盡數押解往朝歌,聽候天子發落。

這道聖旨也昭示著統治了西岐多年的姬家勢力被連拔起,商軍盡擒姬氏一黨後,並沒誅連過多甚至是禍及全城上下,而是照聖旨廢除原本姬發制定的苛稅嚴政,在西岐推行一系列利民的新政,使得西岐百姓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三呼萬歲。

在各地漸漸被控制的同時,聞仲與姜文煥的平東大軍已兵出遊魂關,將東地的勢力一一平復。而東伯侯姜桓楚早在得知姬發兵敗時,就已知機都停止了對東齊的用兵。經過牧野一戰後,姜桓楚更加深刻地會到了天子的心智與謀劃,這次止兵後,也沒再做什麼表面功夫,而是在東魯侯府中閉門不出。因爲他知道,自己的那些盤算,是瞞不過天子的。

然而,姜桓楚始終無法逃避,大商平東大軍在掃平周圍的小諸侯後,終於將目標指向了東魯。雖然那三地諸侯的勢力基本瓦解,但姜桓楚畢竟是四大諸侯之首,故而聞仲也並未一開始就展開攻擊,而是先禮後兵,遣姜桓楚之子、平東軍副帥姜文煥親攜天子聖旨前往東魯,命姜桓楚往朝歌見駕,而實際上,除明面上的聖旨外,姜文煥還攜帶了一道旨。

若在往日,姜桓楚見到兒子歸來,自是歡喜,然而如今的姜文煥卻是以欽差的份攜天子之命前來,見面時,自是難免君臣之禮。也不知道那道旨的容是什麼,但姜文煥出使東魯的最終結果是:姜桓楚以病重爲由,並沒有遵旨前往朝歌,而是奉上一道奏摺,請姜文煥轉呈於天子。

這道奏摺中深分析了諸侯制度的弊端,言明此番天下之源是正是諸侯舊制,乃至臣勢大於君,終有叛逆姬發之反。如今叛平定,切不可再重蹈覆轍,須得在天子推行新政的同時徹底改制,一統四海,徹底杜絕類似的戰,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爲此,姜桓楚特以東伯侯之名向天子請辭,並將東魯軍政大權臨時轉於平東軍統帥聞仲與姜文煥,以明改制之心。

天子看到這道極俱說服力的大膽奏摺後,靜思三日,終於召集羣臣,結合姜桓楚的觀點,以此次姬發叛爲例,正式確定了改制的可行與必行

且不論姜桓楚是在什麼樣的況下寫下這道奏摺的,而這道奏摺對於大商的改革乃至整個歷史的意義都是非同凡響的,直接推了整個大商變革、改制的進程。

除已滅亡的叛逆姬發外,東伯侯姜桓楚當爲四大諸侯之首,由他親口提出改制的建議,並自願放棄諸侯的權力與土地,影響力可謂深遠。更重要的是,牧野一戰,張紫星功地樹立起了強大威,使得天下對天子、對大商的敬畏無以復加,不敢有違抗之意。昔日代表極強的四大諸侯,或自行請辭,或降伏,或滅亡,加上諸侯的許多勢力都在牧野之戰中被消滅,剩餘的到了控制與肅清。現在進行變革,正是最佳的時機。

在這種前提條件下,經過討論與商議,張紫星終於在原本新政的基礎上,出臺了策劃已久的改革措施。

一、廢除諸侯分封制,改爲郡縣制。將大商的土地分爲三十六郡,郡下設縣,下面依次爲鄉、裡、村、保、鄰。四家爲一鄰,五鄰爲一保,五保爲一里,五里爲一鄉;一自然村爲一村,城市無村則設坊,等同與村。

二、廢除奴隸制,釋放天下所有苦奴,依照原本所頒佈的新政,還奴隸自由,轉爲農民,分發土地進行耕作。並在經濟上保留大量的國有土地,保護個土地所有制,以保留衆多的個農民階級爲國家服務。

三、位制度改革。

設太師、太傅、太保“三師”與“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位,但這些都是虛銜,屬於榮譽職務。真正主持政務的,則是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起源於兩漢,至唐代臻至完善,張紫星所用的,正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爲:中書省(決策、書)、門下省(侍從、諫議)、尚書省(行政),尚書省由左右丞相分領。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