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懸疑推理 變態連環殺人案——心理罪 第十五章 迷途

《變態連環殺人案——心理罪》 第十五章 迷途

「這個呢?」看了好一會,方木又問道。

「這個就更麻煩了,全市很多工藝品銷售點都有賣,很難查出購買者是誰。」

「這塊陶片,什麼意思呢?」方木看著天花板,彷彿在自言自語一般。

「會不會是死者在現場與兇手搏鬥的時候無意中撞碎了那個花瓶,然後抓在手裡的?」

「不會,」方木搖了搖頭,「肯定是兇手在殺死了被害人之後,塞進手裡的。」

「為什麼?」

「你不覺得它太大了麼?」方木用手比劃著,「兇手殺死被害人,,拍攝錄像,這一系列行中,他不可能沒發現死者手裡抓著那塊陶片。」

「你的意思是,」邰偉想了一會,慢慢地說:「兇手把它放進被害人手裡,是為了傳遞某種信息?」

「是啊,可是我不知道這信息究竟是什麼。不過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分析,一是陶瓷本,二是這個英國陶藝家葛瑞森?派瑞的作品寓意。後者需要查找資料,至於前者……」方木邊思索邊說,「我覺得可能與被害人的份有關。陶瓷,有什麼特點?」

「嗯,比較,也比較脆。」

Advertisement

「我也是這麼想的,我覺得這可能意味著。」

「哦,為什麼?」

「這個問題一會再回答你,我們先談談兇手本人。我覺得這個人應該在25到35歲之間,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及藝修養,經濟條件尚可。外表整潔,待人接彬彬有禮。這個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這來自於失敗的經歷。」

「依據?」

「首先,這個人賦予了陶片一定的含義,我們姑且認為它的寓意就在於。那麼這個人就應該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藝修養。而這種人往往比較在意自己的儀錶。其次,這個人在犯罪手段中表現出一種心理變態的跡象。比方說待,比方說,比方說拍攝死者下面的特寫。通常,者往往是一種無法與正常發生行為的人,且大多曾經到過方面的拒絕和侮辱,而這種人往往支配極強,並有施的傾向。在他們看來,死去的更能滿足他們支配的**。這也是我猜那陶片代表的原因,堅而脆弱。既代表拒絕,也代表不堪一擊。這就是兇手心目中的。而且,把送還給死者家屬,大概也是為了表達這種緒。不過……」方木猶豫了一下,「對於這些判斷我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因為我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選擇只有7歲的死者。大多數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都會選擇年被害人來平衡心的挫折。而征服一個只有7歲的小孩,我覺不到他能獲得滿足。」

Advertisement

「也許這是兇手的第一次嘗試?所以選擇相對比較容易的小孩子下手?或者乾脆就是一種偶然。」

「現在還不清楚。最好別下結論。」方木搖了搖頭,「還有,卷宗里說車輛來源的調查正在進行,有消息麼?」

「目前還沒有,對當晚營運的計程車司機的調查沒有結果,初步考慮這個人可能是租借車輛或者自己有車。」

「哦。」方木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我覺得你們不妨考慮一下死者父母的人作案的可能。」

「為什麼?」

「如果是暴力劫持的話,學校門口不可能一點靜都沒有,肯定有目擊者。而死者在那樣的家庭環境中,家長應該多次教給一些簡單的自保常識。另外,雖然只有7歲,但不會像我們小時候那樣,給塊糖就能領走。所以,我覺得很有可能是悉其父母況的人,讓死者喪失了警惕,最終被劫持。」

邰偉臨走的時候,方木問他醫院殺人案的進展如何。邰偉猶豫了一下,還是如實告知方木他最初提出的偵破思路被證明是錯誤的。方木的臉上看不出失,而是皺著眉頭盯著窗外看了很久。

Advertisement

「7月1號那個案子呢?」良久,方木開口問道。

「不太清楚。你也知道,那是**保負責的,我也不好過問。不過,估計也沒什麼頭緒。」邰偉看看方木越皺越的眉頭,「怎麼?」

方木沒有作聲。

「難道……」邰偉沉了一下,「你覺得是同一個人乾的?」

隔了很久,方木才慢慢地搖了搖頭。一苦笑浮現在角。

「我很難說清我的覺。」他看著邰偉的眼睛,「從理智上來講,我覺得這些案子不像是一個人做的。因為這三起案件從手法、被害人、現場特徵、兇手心理特徵上來看,差別太大了。可是,我有一種很特殊的覺,總覺得似乎有某種聯繫在裡面。」看到邰偉屏氣凝神地看著自己,方木不好意思地笑笑,「不過也許是我自己胡思想。你也別太當真。」

送邰偉走到門口的時候,邰偉像想起什麼似的問:「馬凱給你的信,你看了麼?」

方木猶豫了一下,老老實實地承認:「沒有,被我燒了。」

邰偉驚訝極了,「燒了?」在他看來,這是再好不過的探詢犯罪人心理的資料,卻被這樣一個對行為證據有濃厚興趣的人看也不看就燒掉,這真有點不可思議。想追問原因,卻看見方木滿臉都寫著「不要問!」的表

**,有句話怎麼說的?天才都是怪胎。

[]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