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武俠仙俠 蜀山懸劍傳 第三十章 錦里異人

《蜀山懸劍傳》 第三十章 錦里異人

 蕭老頭走進院里的時候,劉哥正蹲坐在樹下,繪聲繪地給街坊鄰居的孩講著鍋盔的故事:

 “老秦人制作的鍋盔,個兒大、餅厚、瓷實。鍋盔最初不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而被做墩餅。秦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護心鏡那麼大,菜墩那麼厚。秦兵在墩餅上鉆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系好,前、后各搭一個,如同褡褳一般。打仗時,墩餅竟起了盔甲的作用。敵軍過來的箭,扎在墩餅上,被秦兵拔出來,掉轉頭向敵人。

 墩餅了秦軍獲勝的法寶。后來秦兵便把墩餅喚做“鍋盔”——用鍋烙出來的面盔甲。“鍋盔”由此而名聲大振。”

 講得如此生,孩子們哈哈大笑。

 “鍋盔能長時間存放和攜帶。這和鍋盔的用料不可分。鍋盔的制作非常講究,要用上好的小麥面,用水攪拌,和面團,待發酵后用搟面杖搟大圓餅,置于平底大鐵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黃而瓤干香醇。這樣做出來的鍋盔,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放上十天半月也不會壞。適合作為士兵的干糧,長距離征戰食用。老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見到孩子們的笑容,劉哥緒更高,呷了一口小酒道:

 “關于鍋盔,還有另一個故事。你們想聽不?”

 “想聽!”孩子們異口同聲。

Advertisement

 “蜀漢時期,諸葛丞相命大將姜維率部在都軍樂鎮休養屯墾,牧馬練兵,以待北伐。行軍途中腹中,為不誤戰機,蜀軍邊行軍邊吃飯。遂架其盔,將面和勻,置之于盔,盔下燒柴,頃,盔烙已為餅,稱之軍屯鍋盔。你劉叔我賣的就是軍屯鍋盔!

 此外,南一帶的鍋盔,鍋盔。用酵面與冷面經合、揪劑、蓋花紋烙制而,吃起來香甘甜,味可口。據傳,它也跟咱諸葛丞相有關。

 劉皇叔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諸葛亮首次用計,便在博坡大敗曹軍馬。獲勝之后,班師回新野,派關羽帶兵駐守博

 當時逢天旱缺水,飲水、做飯不便,士兵紛紛抱怨。關羽派人請示諸葛亮,諸葛亮回復道:“多用干面,摻水許,和塊,大鍋炕之,得食為盔。”

 關羽命令士兵如法制作,果然烙出的餅香甜可口,士兵們吃了高興,個個安心守城。從此博鍋盔得名,流傳開來。博鍋盔表面焦黃,刻以各種圖案,樣子好看……”

 劉哥正說得熱鬧,只見蕭老頭臉鐵青走錦里,忿忿道:“我今日困辱甚,可湯也。”

 張哥連忙把眾孩驅散回家,讓張嫂備好熱水和酒菜。蕭老頭收拾妥當后,兩人小酌起來。

 ……

 找到老人落腳之后,親兵即刻返回。把目睹之詳細告知黎干。黎干聽后,掐指一算,心驚跳。擔心業報,思來想去,決定化解這段恩怨。于是,推掉當晚應酬,服,換上青小帽,跟著親兵來到錦里。此時,天已昏黑。

Advertisement

 親兵進了院門,替主人通報了一下。黎干隨即步,二話不說,拜倒于老人面前,誠懇道歉:“下不識真人面目,罪該萬死。”

 蕭老頭驚起:“你怎麼找到這兒的?是誰領你來的?”說罷,把黎干攙扶起來。

 黎干再拜,見老人神緩和,趕忙為自己開了一下,徐徐道來:“今日無禮之事,還請老丈見諒。我也有不得已之苦衷。據朝廷禮儀,欽差大臣出行代表圣上。若威儀稍損則擔心朝廷責怪。您埋形雜跡于眾人之間,非有慧眼而不能識,也不能完全怪下。若以此責怪,就苛責我等凡人了。現在,我已經知罪,您若再不原諒我,有違圣賢仁義之心。”

 蕭老頭見黎干故意耍賴,戲謔笑道:“字兩張口,照你這個說法,這事還是老夫之過啰?呵呵”

 今日之事,賓主雙方就這樣一笑帶過。劉哥重設酒席,帶上親兵,四人一起對飲。酒過三巡,夜已深,蕭老頭談興正濃,從修養生,說到仙道俠義,言約理辨,微言大義。黎干越聽越敬畏,深不虛此行。

 聊到某段江湖往事時,蕭老頭把酒盞一放,道:“老夫有一技,讓我為大家喝酒助興。”信步屋,劉哥見狀,知其心思。

 良久,蕭老頭才出屋。再出來時,一勁裝,背懸長短七把寶劍,威風凜凜,與平時佝僂樣貌判若兩人。

 黎干呆立當場。

 只見蕭老頭雙手控七劍,舞于庭院中,迭躍揮霍,換電激,或橫若掣帛,旋若欻火,七把寶劍如同七人同使,劈斬刺切,裂盤斷石。蕭老頭旋轉若陀螺,進退如風,攻守兼備。

Advertisement

 舞到,只見劍不見其人。其間,有劍不時略過黎干的面前。使后者戰栗不已。

 最后,蕭老頭將手一收,七劍沖向天空,飛出庭院,隨即七劍俯沖,再次從黎干的面前略過,深地,竟呈北斗七星之形。蕭老頭長傲立,俾睨天下。

 黎干再次叩謝蕭老頭不殺之恩。

 蕭老頭坐下對黎干道:“我只是試試黎大人的膽氣,看來還不錯。”

 黎干又拜,道:“從今日起,我的命為您老所賜。黎某不才,若能拜您為師,愿辭,侍奉您左右。”

 蕭老頭搖頭道:“你骨相無道氣,不是學道的料。我不可收你為徒,有什麼事以后再說吧。”說罷,施了一禮,轉進屋。

 黎干無奈,只能返家。一路上神恍惚,氣如病。思前想后,既后怕,又憾。第二天起床照鏡子時,發現自己的胡須被老人劍剃掉了一寸多長。

 轉天辦完朝廷差事,黎干再去錦里尋找蕭老,卻怎麼也找不到老人,親兵也再找不到蕭老居住的院落了。

 經此一事,黎干在蜀中大病一場。病好后,悻悻然離開都。

 唐代宗時,黎升頗為寵,升任京兆尹,封壽春公,為有唐一代任期最長的一任京兆尹。

 唐德宗即位后,黎干多次化妝與代宗寵宦劉忠翼謀,被告發,被貶流放。流放期間,黎干當年與劉忠翼當年篡立太子事發,德宗大怒,將其賜死于藍田驛。

 黎干一生毀譽參半,史上評價:,好旁門左道之

 死后多年,他的老部下山水詩人韋應路過長安開化里黎宅時,看到黎宅狐鼠出沒,荒煙蔓草,是人非,詩一首:“寧知府中吏,故宅一徘徊。歷階存往敬,瞻位泣馀哀。廢井沒荒草,牖生綠苔。門前車馬散,非復昔時來。”

 這是后話,按下不表。

 .......

 回到黎干抵達都那年,雖然黎干尋遍都也沒找到蕭老,為他臨死前還碎碎念的心結。但吊詭是,對街坊四鄰而言,蕭老頭并無外出,每日依然勞他的餛飩挑子,接待顧他攤攤的各路食客……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