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沒料到楚家卻是一群過河拆橋的險小人,早就打起了家產的主意。
“之后你舅舅被人陷害,楚家怕禍及自就直接把我休了,帶過去的魏家家產也被楚家侵占。我只好和幾個魏府老人搬去了別院,在那兒生下了你,之后……”
魏淑柳咬牙手里的簪子,像是要把對楚家的恨都攥在手心。
魏安然的肩膀,“娘,是不是楚家后府的三夫人擔心你回楚家對不利,才……設計把你瘋的?”
話音剛落,魏淑柳倏然抬頭,面無表地盯著魏安然,想從臉上看出些什麼。
魏安然由著看。
很清楚,三夫人只是個替罪羊,真正對們娘倆下死手,最后瘋娘的,是那深的親爹,楚懷進。
畢竟只有死人,才不會回來奪家產。
被自己深的丈夫背叛,被親手推進深淵,娘親最終也只能落得個被瘋的下場。
此時正深夜,外面一片寂靜,只能聽到噠噠馬蹄聲。
魏淑柳收回探究的目,微微笑了一下。
沒有回答魏安然的推測是否正確,只是抬起手,替理了理頭發。
“然兒知不知道,這次楚家大費周章的找我們,是為何?”
“我想,應該是京城那邊傳來了什麼消息。”
魏淑柳莞爾一笑,點點頭,滿目贊許。
也算是老天開眼,讓瘋了十年又醒過來,還給了一個這麼聰穎過人的兒。
只期盼這份聰穎,能讓在吃人不吐骨頭的楚家,好好生存下去。
“然兒,楚家這深淵,得你自己去闖。”
魏安然震驚的瞪大眼睛,魏淑柳讓“自己去闖”,難道說,魏氏沒辦法一直保持清醒那?
“然兒,看著娘的眼睛。”
魏安然懵懂地抬頭看。
魏淑柳狠狠地道:“你絕不能忘了你爹,不能忘了今晚發生的事。”
魏安然被眼里的仇恨和冷漠驚住。
還有的聲音,想起今日中午,魏淑柳還是俏的小人,如今卻每個字都混著淚和仇恨,毫無生氣。
環住魏淑柳,輕聲卻堅定地說,“娘,今晚發生的事,我一輩子都不會忘的。”
如果有人能看到魏安然的臉,一定會被嗜的神駭住,眼中迸著對復仇的勢在必得,就像聞到腥氣的獅子,只等著給獵致命一擊。
——
咚!——咚,咚!
三更至,街上靜悄悄的。
一陣急促地敲門聲落在了楚府臨街的西側門。
負責值守的門房打著哈欠,罵罵咧咧地提著子,滿臉不耐煩的走到門后。
“來了來了,大晚上的,誰啊?”
剛打開門閂,那人就推門而,“東鶴園管事的歇了嗎?”
“三……三……”
“白癡。”
那人輕蔑地冷笑一聲,背手往園子里走。
不多時,東鶴園管事的百福雙手捧著一封信,往東鶴園走去。
東鶴園位于府上正中,是楚府最大的一院子,亭臺水榭,雕龍刻,最為氣派典雅。
“老爺,三爺傳了信回來,等您過目。”
房一陣悉悉簌簌聲音后,燭躍。
“有消息了嗎?”
“有了,正往回走呢,約莫上午就能到府上了。三爺還給您帶了封信,請您過目。”
黑影走到門前,猛地推開門。
楚老太爺端著那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出現在門前。
百福趕低下頭,把信舉過頭頂,恭敬地問,“三爺來問,那母二人依什麼規矩回門。”
楚老太爺就像沒聽到,只接過信來,展開看了一眼,又面無表地合上。
百福抬眼去看楚老太爺的表,他確信看到了那轉瞬即逝的輕蔑,嚇得他垂下眼不敢再看。
楚老太爺語氣冷冽的道:“們不配走正門,就走側門吧。”
“是。”
“給院的人也都打好招呼。”
“遵命。”
百福低著頭躬退下,楚老太爺這才進了屋。
楚老夫人披著外衫站在床前,一臉焦急的迎上來,“老三怎麼說?”
楚老太爺臉鐵青,把信一丟,“自己看。”
楚老夫人撿起信,站在燭火下看完,沉著臉,“這賤人竟然又嫁了人,還差點被人糟蹋,讓進府不是自尋晦氣嗎!”
“婦人之見!”
楚老太爺坐到床上,繃著臉,“別說嫁做他人婦,就算今日尋到的是死人,也得讓葬到楚家的祖墳上。既然沒死,咱們就得伺候著給接到府上。”
要想保住楚家的榮華富貴,這口惡氣,他就得歡天喜地咽下去。
楚老夫人翻了個白眼,只會裝大度,要真樂意,怎麼會讓人按妾室的規矩進門,還走側門。
就裝吧!
——
第二天。
楚家的馬車和府上護衛進了揚州城。
與上世無異,車馬浩浩走過楚府正門,在西側門停下。
楚懷進坐在前面的馬車,差人來說:“夫人,咱們到了,轎子已經備好,麻煩您移步進府。”
魏安然收起嘲諷的笑,一臉好奇地掀開旁邊的小簾。
看著眼前毫不起眼的側門。
按規矩,正室是一府象征,向來只走正門,只有妾這種不流的角才走側門。
楚家這是本沒把娘倆放在眼里,怪不得之后……
只是上輩子活得卑微,覺得能進這高門大院已經是三生有幸,哪還顧得上是從哪個門進的。
“爹,咱們家不是很厲害嗎,怎麼門卻這麼小,我記得縣太爺家的大門都可氣派了。”
那小廝是個機靈的,“回小姐,這里是府上的側門,咱們楚府的正門只有過年過節才開。”
“什麼嘛,怎麼帶我們來側門了,我們村里那個嫁到縣太爺府上做小妾的,就是從側門抬進去的,他們都說正妻都走正門,只有妾才走側門呢,可昨晚爹不是說我娘是正妻嗎?”
楚懷進下車聽到這話,心下有些無語,這都是誰告訴的。
“原來爹就是唬我們娘倆的嗎,怕是讓娘回來做妾,讓我跟著做庶的。”
楚懷進一臉無所謂,就是騙了又能怎樣,真把自己當盤菜了。
“娘,既然這樣,我們只能從側門進了,反正橫豎這魏家沒了,咱也找不到人去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