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軍事歷史 梟臣 第32章 放逐

《梟臣》 第32章 放逐

張玉伯年初辭去江寧府尹之位,但告老之奏摺給封還。雖說張玉伯在辭去江寧府尹之位後稱病不朝,但一直兼着都察院左僉都史的頭銜。

張玉伯與林縛的關係,亦是友故、亦是政仇;他任江寧府尹之初,爲當時畸高的糧價,就拿當時與淮東一系關係切的顧天橋下手,也是廟堂之上、曾公開抵制林縛把持朝政大權的高

公府治政後,林縛使張玉伯從江寧府尹位上去職,實際是削去他的實權,但封還了張玉伯告老的請折——在時人看來,更多的是林縛做了婊、子,還想立牌坊,要將張玉伯架在廟堂裡做擺飾,以示其容人之量。

到濟州都督府正式設立之時,除軍政員外,自然也要另外派遣監察員,林縛直接就指名要都察院派張玉伯來濟州做按察史。

濟州都督府中樞直轄,在級別上與諸郡司相當,故而都督府等同於宣使司,按察使司、審刑司、兵備司、市稅司等衙署,也一併照郡司設立。

濟州都督府的軍政級別雖高,但在年後才知道中樞在海外竟然還有這麼一塊飛地的世人眼裡,濟州與廣南郡所轄的雷州、瓊州等瘴疣橫生的偏遠落後地區有什麼區別?

雷州、瓊州歷來都是貶謫員之所,而張玉伯以往居江寧府尹之高位,給逐出中樞,放任地方,哪怕是杭揚等地,都是貶謫,更何況是遠在萬里之外的海外飛土、瘴癘之地?

幾乎所有人都認爲林縛這回終於對張玉伯下狠手、放逐海外。

張玉伯、趙舒翰等人,即使對淮東有着比旁人更深的瞭解,但也有限;在他們的印象裡,濟州也頂多是時常有海船駐泊的荒涼小港而以,也許比蠻荒之地熱鬧一些,但絕想象不出濟州的繁華來。

Advertisement

張玉伯,在任命下達之初,也是認爲林縛這次是下定的決心將礙眼的他踢得遠遠的,甚至給林縛寫了一封言辭肯切的書函,希能使家人留居江寧,他孤去濟州赴任。

他已做好客死異鄉的心理準備。

林縛看過張玉伯的信函,又氣又惱的派人將信丟了回來,告訴他,便算是充軍流放,依律其妻子也需同行伺候。

與張玉伯一起給踢到濟州、攜妻兒赴任的,還有藩季良、陳臾等人。

藩季良與陳明轍爲故舊,曾爲前相陳西言的幕僚;江寧戰事之後,與陳恩澤出任江寧府左右司寇。

陳臾則爲陳西言次子,與林縛同科中舉,但次年未能錄進士,之後科考就停廢了。江寧戰事之後,陳臾因廕襲中大夫、在戶部擔任員外郎,這次一併林縛直接點名到濟州任事。

藩季良任按察副史,兼領審刑司,陳臾任市稅司監事,都是一些掌握不到濟州軍政大權的閒散職。

趙舒翰倒是主請求到濟州赴任的;不是說他嚮往濟州,而是張玉伯、藩季良、陳臾等人給踢到濟州之後,他孤留在江寧,連個飲茶喝酒的友人都尋不見,自覺也林縛討厭,還不如自我放逐、同來濟州同甘共苦。

張玉伯、藩季良、陳臾等人,包括趙舒翰在,在傳統上屬於帝黨一系,立意維護元越帝室之統治,淮東奪權謀立之心日益彰顯,他們與淮東的隔閡就日益加深。

江寧戰事期間,永興帝棄都而逃,他們這一干人等皆有氣節,留下來助陳西言孤守江寧;在那之後,他們對永興帝絕之餘,也與程餘謙、餘心源、張晏等帝黨人分道揚鑣。

江寧戰事後,林縛初得江寧,還談不上完全掌握大局,所以也要用他們來平衡淮東與帝黨舊系人之間的關係,但他們在江寧實際上存在一個姥姥不親、舅舅不的尷尬地位。

Advertisement

荊襄大捷,以及左承幕、胡學穆、嶽冷秋等一干大佬,或明或暗的倒向淮東,使得淮東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佔據絕對的主,林縛不需要再看帝黨一系的臉

賜九錫、開府立制,揭開公府治政的序幕——林縛也不再需要張玉伯、藩季良、陳臾等人留在中樞去平衡國公府與帝黨之間的關係。

張玉伯、趙舒翰、藩季良、陳臾等人攜家小於五月上旬在給放逐、離開江寧之時,心思多悲壯慷慨,也與江寧的友人飲過訣別酒,從江寧直接登船,飄洋過海,來到濟州——當繁榮之景不下江寧的濟州城,代替他們所想象的蠻荒、瘴癧之地,呈現在他們眼前時,差點刺瞎了他們的眼睛。

這時候展開在他們眼前的,不是一組組枯燥的數據,而活生生的、可以得到、與數據相對應的撲面而來的繁華。

每年,約有一萬擔生、二十萬簍茶、兩百萬石米糧、數百萬斤鐵、數百萬斤鹽、近兩百萬筐煤、上百萬斤銅、數十萬匹新布、數萬匹湖綢、數十船瓷、數十船蔗糖、上萬匹騾馬、十數萬張皮料以及桐油、鬃等大宗貨,經濟州港中轉或直接在濟州城進行貿易。

濟州是核心中轉港,將高麗、扶桑、夷州以及中原的崇州、明州、江寧、海州、泉州、晉安等地聯繫起來。不僅從高麗、扶桑輸中原及中原輸往高麗、扶桑的貨,要從濟州中轉,高麗與扶桑之間的貨貿易,也需要經濟州中轉、濟州從中分潤。

所有經海東商路的會社商幫,皆需要在濟州冊備案、並設會館以爲聯絡……

便是這些,在短短十年間,造就了濟州異樣的繁華。

Advertisement

充足的市稅來源,爲濟州城建設提供充足的銀款,而完全嶄新之地的建設,使濟州城能夠離窠臼、不拘泥於傳統,更是使諸多新匠以及從海外蒐羅來的新材料,在濟州城的建設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完善的市政規劃及整飭的道路建設;因爲最初租借用地的張,使得濟州城裡的民舍,打破傳統的平鋪院落形制,一律採用二到三層、樓院相挨的湊格局;此外都督府、淮東錢莊、黑水洋船社、公學、醫館、商社會館等民機構建築在城中建得額外雄偉壯觀——外牆面統一抹上白灰混漿料,使得整座城池在青山之下,彷彿微波粼粼的灰白之湖。

整個濟州港口岸線長達十數裡,甚至比崇州港還要壯觀,可以同時駐泊三四百艘大型海商船;夏之後,也差不多有近三百艘大型海船駐泊濟州等候風暴季過去。

主要長街,皆鑄鐵立柱,頂置琉璃大燈,以爲街火;由於港口駐泊着飄洋過海來的商船,來帶大量的商旅,使得濟州客棧、茶肆、酒莊、勾欄、舞榭之繁華,甚至不下戰後之江寧。

當然,除了海商、流戶之外,也是科考久廢,生活所迫而來濟州討生計的浙閩文士,商賈僱傭來濟州從事算籌等事。他們飄洋過海來討生活,即使舊時讀的是儒書,此時也大多不尊儒學,務實爲首要遵從的標準,故而使得雜學在濟州的發展,尤其的活躍。

濟州都督府也是第一個廢除僕役舊制、全面實施僱傭新制、行商社籍備案制的地方;其他在中原到傳統所抵制的新政、新制,在濟州倒是輕易就推行下來,所阻力也

當然,爲確保濟州島在海東商路之上的核心地位,兵額高達一萬五千人的海東行營軍主力也常年駐紮於濟州城的北面軍壘之中。

也恰恰是控制着這麼一地方,確保淮東能直接從海東商路里每年取近四百萬銀元的軍資,使得林、宋、陳、周、孫等圍繞在崇公國府外圍的勢力,每年能從海東商路里取近千萬銀元的厚利……

登上濟州島的那一刻,張玉伯、趙舒翰等人恍然明白過來,林縛將他們踢來濟州,不是要將他們放逐到蠻荒之地來、懲罰他們對淮東不馴服,而是要拿活生生的事實教訓他們,要他們開眼看世界:在即將立、欣欣向榮的新帝國面前,元越是那麼糜爛、暮氣沉沉、孱弱無能、不堪挽救……

張玉伯、趙舒翰等人,就比宋石憲、羅文虎他們渡海東來早半個月。

這半個月的時間,只能使他們先在濟州城安頓下來,還沒有時間去福江、松浦。張玉伯作爲按察使,實權很,但級別與濟州都督同等,有專門邸。

趙舒翰、藩季良、陳臾等人皆攜妻小,住宿都督府給派遣將住宿的驛舍,實際也是獨棟相挨的磚樓,只是等級不如都督及按察使邸顯得那麼森嚴罷了。

生活倒沒有不適,濟州雖小,但在衛生、通等各方面,比江寧城規範得多、整潔得多;與濟州城相比,還沒有從戰事裡完全恢復過來的江寧城,倒更像是個窮鄉僻壤。

張玉伯、趙舒翰、藩季良、陳臾他們一路哭哭啼啼、尋死覓活給趕來濟州的家小,也很快就適應了濟州生活。陳恩澤、周廣東暫時不在濟州,馬一功、周貴堂等濟州軍政商核心人,能明白林縛的心思,不但不會刁難張玉伯他們,還是儘量讓他們融濟州軍政系裡來。

這半個月的時間流抹影一般晃過,張玉伯、趙舒翰還沒有從最初的衝擊中回過神來,宋石憲、羅文虎隨陳恩澤來到濟州,則帶來兩個驚人的消息:其一是林縛決意派兵參與高麗國戰,開闢對燕胡的第二戰;其二就是宋石憲領隊來濟州觀察日蝕,本目的就是實測日蝕時差,推翻“天圓地方”之舊說,確立日心新說。

第二個消息,尤其的驚人。

雖然後期爲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但林縛興雜學,趙舒翰長年累月在江寧草堂著書講授雜學匠,是立了大功勞的;趙舒翰也絕對是能與宋石憲、姜嶽、葛司虞比肩的大宗師級人

趙舒翰早年在整理曆法資料時,就注意到同次日蝕在不同地方記錄有時差的問題,但“天圓地方”的聖人之說太深固,趙舒翰不敢細想下來。

實際上,早年測星也是因爲與“天圓地方”的聖人之說相違,纔給爲聖人立言的儒學正統斥爲異端邪說而遭止。只是測星在航海上,比羅盤還有着更廣泛的用途,故而在海民之間的傳下來——

淮東能縱橫東海之上,還得益於測星的推廣。要沒有這個後世給稱爲等緯航法的技手段,淮東就沒有辦法實行崇州與濟州島之間的直航。

趙舒翰畢竟跟傳統的腐儒有着天壤之別,淮東測星的完善,還有他的功勞在,對“日蝕時差”現象會推演出“日心說”,差不多在宴席之間與宋石憲簡單的流之間,就徹底點

其實除了日蝕時差之外;近千年以來,在天文曆法上有極深造詣的大家,對星相的實際觀察,實際上有很多是跟“天圓地方、日月星辰繞地而行”的聖人之言相違背的,恰恰又能拿“日心說”來解釋。

這些觀察記錄,沒能列儒學主流,而是在文人筆記裡陸陸續續的記載下來。

趙舒翰花十年之功,編寫《匠典》,差不多將半輩子讀過的雜學書冊,都系統的梳理過一遍,幾乎是當世讀書最多之人,對種種異端邪都認真細緻的推敲過。可以說主流儒家所傳的聖人之說,早就在他的心裡支離破碎了。只是限於傳統的勢力額外龐大,趙舒翰不敢去追問底,也沒有能力發出衝擊力極強的異端聲音。

這次的測日,是林縛大力支持,目的就是推翻儒學舊說。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