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第22章 三更合一

《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第22章 三更合一

 李德全看了張應一眼,心里還是佩服的,畢竟這位總管眼底都沒有一點困倦。

 仿佛不是半夜,而是大白天一樣。

 張應這個神面貌顯然讓康熙心里也是滿意的,問過玻璃工坊的事,對方連忙稟報道∶“皇上,造辦一共了三。一是在慈寧宮南面的一空地,二是白虎殿,三是英華殿。”

 慈寧宮南面有一塊空地,離著慈寧宮其實不算近。

 不過康熙擔心工坊會有聲響,太皇太后如今年紀大,睡覺容易驚醒,就否決了第一

 白虎殿倒是個好地方,在武英殿的北邊,也在宮里西南的位置。

 離著后宮遠,不會吵鬧,但是離著養心殿也遠,過去就很不方便,也被康熙否了。

 而英華殿原本是歷代太妃們禮佛之,不過康熙初年的時候為太皇太后建起了大佛堂,不太妃也就跟著過去。

 如今英華殿倒是閑置下來,又在宮里的西北側,最是清凈,而且地方十分寬敞,作為小工坊來說是綽綽有余了。

 康熙的指尖在英華殿上點了點,很快決定道∶“就設在這里,玻璃工匠已經選好了吧?可是已經開始著手了”

 張應連忙答道“工匠已經選好了,都是做玻璃的好手。只是不曾在玻璃上作畫,而且他們已經上手試過,效果卻有些不盡人意。”

 聞言,康熙抬起頭來,微微皺眉。

 張應連聲音都放輕了一點,生怕激怒了康熙∶“皇上,玻璃表面,在上面作畫,染料很難固定,畫起來尤為艱難。”

 萬琉哈氏提供了釉彩的做法,工匠們都是手,嘗試了幾次后就悉了比例,做出各種的染料來。

 然而染料一上玻璃就到跑,別說作畫,干凈就不容易。

Advertisement

 一上手就要到完后再繼續作畫,實在太難了。

 康熙之前看見的是已經作畫之后的彩玻璃,還真沒料到會有這個問題,于是吩咐張應找一塊方正的玻璃送過來。

 張應轉頭就讓小太監跑,去把工坊新做的一塊方形的玻璃送來。

 這玻璃大概兩手寬,放在桌上作畫正好合適。

 李德全看了一眼,只覺得這張應估計早就猜出康熙會親自作畫試試,于是早早讓人準備了這麼一塊尺寸合適的新玻璃。

 當然底下人為皇上分憂,就該皇上走一步,他們得提前想三步。

 康熙一眼就明白張應的心思,卻也不至于惱怒。

 要是張應沒提前想好,康熙這時候吩咐,他才急忙忙讓工匠選最近最好的一塊玻璃過來。

 要是沒有,是不是得重新開爐做一塊新的?

 那就太浪費時間,讓康熙干等著嗎?

 所以康熙沒說什麼,看著張應小心翼翼把玻璃親自放在桌案上,李德全已經把不同的染料擺在他的右手邊。

 康熙試著用料筆沾了染料涂抹在玻璃上,只輕輕一下,染料就四散而去。

 他皺著眉頭,直接放下料筆,指尖著玻璃,明白是因為玻璃太的緣故,才讓染料不能好好附著上去,作畫就變得極為艱難。

 張太監見康熙皺眉頭,急忙答道∶“皇上,工匠正在想法子,想必這兩天該有解決之法了。”

 康熙有些不悅,暫時卻只能如此了。

 他又讓李德全拿出英華殿的示意圖,用朱筆勾畫要改的地方。

 工坊設在英華殿最西邊的角落,前后有兩道門,不讓人隨意進窺探。

 燒制的窯也在西邊,東邊有宮殿擋著,就不會讓煙霧飄到東邊去。

 李德全一看就明白,康熙這是把工坊挪到西邊,離重華宮要遠一點,免得打擾了定嬪。

Advertisement

 好在玻璃工坊沒什麼很大的聲音,不像打鐵工坊還要不停敲打。

 最妙的是重華宮去英華殿,跟養心殿過去差不多,甚至還稍微近一些。

 以后康熙去英華殿看玻璃工坊的進度,也能順路去重華宮了。

 李德全心思百轉也不過眨眼間,康熙那邊已經勾畫得差不多,放下了朱筆。

 等朱筆留下的筆跡干了,張應才小心翼翼接過英華殿的示意圖仔細記住,這才收好。

 他看康熙沒別的吩咐,帶著示意圖退下,匆匆趕去臨時工坊,讓工匠們都別睡了,說什麼都要這兩天把解決辦法想出來,不然腦袋都別想要了!

 康熙勾畫完示意圖,覺并不是很困,看著外邊的天,還有一個時辰就要早朝了。

 他還是躺下小睡了一會,就被李德全醒,起梳洗后穿戴妥當,吃了兩塊點心,就神奕奕去上早朝了。

 萬琉哈氏早早睡下,一夜好眠,醒來的時候小臉紅撲撲的,在枕頭上蹭著都不想起來。

 還是肚子了,這才慢吞吞起去梳洗。

 萬琉哈氏穿戴好剛坐下,小廚房那邊就送來早膳,是杜廚做的小餛飩。

 這會兒天冷了,早上來一碗熱騰騰的小餛飩,吃完渾暖融的。

 也不必擔心膳房送過來要涼了,熱過后味道不如之前。

 萬琉哈氏吃了一個,剛出鍋的小餛飩鮮得很。

 估計杜廚帶著雜工一大早起來包餛飩,只等著起床,看著時辰來下鍋,出鍋就剛剛好能口。

 萬琉哈氏吃得非常愉快,漱口后正打算去偏殿找本書來看,就聽說養心殿造辦的總管張應過來重華宮求見。

 頓時納悶,造辦跟自己有什麼關系

 納悶歸納悶,萬琉哈氏還是讓金桂請人去前殿見一見。

Advertisement

 張應一晚沒睡,盯著工匠們反復試了試,都沒什麼好辦法。

 他一籌莫展,后來還是底下一個機靈的小太監提醒,說這彩玻璃的事是定嬪跟皇上提起的,會不會知道要如何解決這件事

 張應也是死馬當活馬醫,厚著臉皮親自過來重華宮一趟。

 定嬪能說出什麼來,那敢好,若是說不出什麼,張應也能借口說玻璃工坊以后會設在英華殿,知會萬琉哈氏一聲,也不會這位娘娘尷尬了。

 張應心里盤算好這才過來拜見,哪怕是造辦的總管,他的禮數依舊足足的,毫不敢有一點怠慢“見過定嬪娘娘。”

 “起來吧,不知道這位張伴伴特地過來見我,所為何事?”

 萬琉哈氏示意他坐下說話,又讓月瑩泡了熱茶送來。

 不再開口,只等著張應主說就是了。

 張應先提起了英華殿要改為玻璃工坊之事,萬琉哈氏一怔,想了想英華殿好像就在重華宮隔壁。

 雖說是隔壁,離著有一段距離,有人來來往往也打擾不到,于是點點頭表示知道了。

 張應遲疑片刻,就跟閑聊一樣說起做彩玻璃的事來∶ "……工匠愚笨, 不知道西洋人怎麼在玻璃上作畫。工匠都是老匠人了,在瓷上作畫的功夫是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卻對這玻璃束手無策。”

 萬琉哈氏是聽出來了,玻璃工坊的工匠無法在玻璃上作畫,也就不能燒出彩玻璃。

 這位造辦的總管估計亞歷山大,聽聞是跟康熙提了做彩玻璃的事,就跑過來問了。

 萬琉哈氏回想了一下,如今確實是的玻璃,在上面作畫確實難,也沒有藏私的意思,畢竟誰都想玻璃工坊盡快能有產出,那才能賣出去有收

 就對張應坦言道∶“這個簡單,可以把玻璃做玻璃,上面不再平整,畫起來就要容易得多了。”

 起碼染料更容易著在玻璃上,不至于手忙腳的。

 萬琉哈氏簡單補充一番,張應的臉更迷茫了。

 他斟酌著問道“定嬪娘娘,這打磨玻璃,奴才自是知道的,平日娘娘們用的鏡子,就是打磨后用的。”

 所以打磨之后應該更平更亮才是,不是比如今的玻璃更難著嗎?

 萬琉哈氏知道張應這是想岔了,以為是拋玻璃,這樣確實能做梳妝用的鏡子,就搖頭道∶“不是拋,而是研磨。”

 當然做這種玻璃其實也能用化學的腐蝕劑,倒在上面,等腐蝕一部分后再用清水洗掉。

 但是腐蝕劑不好做,作一個不好,就容易傷到人。

 用原始一點的法子,就是工匠用金剛砂在玻璃上打磨,讓玻璃表面不規則也不平整。

 張應聽得一愣一愣的,只覺得這法子實在奇怪。

 不過暫時他也沒有更好的法子,還是千恩萬謝后起走了。

 等張應離開重華宮,金桂看著四都是自己人,這才小聲跟萬琉哈氏嘀咕道∶“這位張伴伴特意來重華宮問主子,主子爽快告訴他了,張伴伴卻一副半信半疑的模樣。”

 萬琉哈氏那麼好心,什麼都說了,還解釋得那麼清楚。

 張應還一副不相信的模樣,簡直是辜負了的一片好心!

 聞言,萬琉哈氏笑了笑,倒是不介意張應沒完全相信。

 一個造辦的總管,要是不帶腦子,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沒點鉆研神,那康熙也不會把他放在這樣的位子了。

 確實張應聽了萬琉哈氏的法子,立刻就沖回去隔壁英華殿。

 今早宮門一開,他就讓人把臨時工坊搬了過來。

 工匠們還在苦著臉嘗試各種法子,見張應過來,正想告罪,就聽他一腦把萬琉哈氏的法子一說,催促道“你們趕上手試試,我記得這邊也有金剛砂。”

 工匠們面面相覷,也覺得這個法子有些奇怪,還是先上手試一試。

 兩個人對著一塊玻璃磨了好一會兒, 著確實沒那麼平整了, 這才用染料上去畫。

 這次染料上去后不再到跑,而是乖乖就在原

 工匠們一拍腦袋,頓時說道“是了,只要這玻璃表面不再,染料自然就一個比一個乖,我們怎麼沒想到呢……”

 他們只想著怎麼控制住這染料,不讓染料跑,就沒想過改良這玻璃,讓表面沒那麼?

 張應看染料確實能好好著,這才松了一口氣。

 他不由慶幸自己第一時間就去重華宮找萬琉哈氏請教了,而且這位定嬪娘娘是一點都不藏私,直接了當就說出解決的辦法來。

 若是換做張應自己,他想必會親自告訴皇帝,這樣就在康熙面前刷一波好,功勞自然也拿了大頭

 張應心想定嬪還真是個實誠人,心腸也,轉頭讓工匠多試了幾塊玻璃,看看穩定可行了,這才趕又往養心殿趕去。

 他臨走前還不忘拿了兩塊玻璃,等會就能讓康熙看著更直觀一些。

 康熙下朝后聽說張應已經想好法子,還在養心殿外邊候著,就微微笑道“他的作倒是快。”

 不過李德全也低聲稟報康熙,張應之前跑了一趟重華宮,康熙角的笑容就淡了一點∶“讓他進來吧。”

 張應進去的時候,明顯覺康熙不太高興,腦袋頓時低下去,把手里的兩塊玻璃送上,麻溜就替萬琉哈氏表功道∶“奴才多得定嬪娘娘提點,不然奴才跟工匠們還一籌莫展,不知道要如何解決這玻璃上作畫之事。”

 他呈上玻璃后,又說了是如何做出來的∶“只用簡單的金剛砂就能研磨,不費多勁。”

 而且跟張太監想得不一樣,玻璃也不會坑坑洼洼的,只著有些不平整而已。

 還不會直接過去,影影綽綽的,平添了一分朦朧

 康熙掌了一下這塊玻璃,覺確實有些不平整。

 他抬頭就沾了李德全準備好的染料,在玻璃上提筆一畫,比起之前這就要好上得多了。

 康熙隨手畫了窗外的山景,李德全和張太監一個勁夸。

 李德全讓兩個太監抓著兩邊舉起玻璃,站在窗前,了過來,卻沒有完全,讓這山景添了幾分神,而且和又不刺眼。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