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軍事歷史 寒門宰相 兩百一十一章 行卷

《寒門宰相》 兩百一十一章 行卷

宋朝的解試水很深。

而朝廷一直也在探索如何公正地從地方選拔士子。

一開始朝廷讓州郡長吏監督解試,但治理地方的州郡長吏很容易與地方豪強勾結,左右解試的結果。

所以朝廷也郁悶,有朝廷員就批評說。

有的地方通過解試五次六次的考生,到京參加省試卻連連落榜。他還以為其中有什麼問題,結果他一看那些考生文章,那才寫得稀爛,就算瞎幾把寫也不至于如此。

這樣的廢材是如何連續五次六次通過解試來到朝廷參加省試的?他希地方員能‘塞濫進之門,開與能之路’。

針對此舉朝廷下文,一旦察覺‘諸科十否’,‘進士紕繆’的考生,一律規定不許再參加考試,同時嚴究發解的罪責。

同時讓監司監督州郡解試。

此舉使得解試稍稍公平了些,但只是稍稍。

真宗時名臣陸軫曾干過這樣事,解試完畢,名次都排好了。

陸軫跑到考試地方,一張一張卷子的翻開還口稱道:“為何不見項長堂的卷子?”

結果陸軫發現人家落榜了,并不在錄取名單中。陸軫當即將項長堂的名次提為第一,將最后一名罷落。當時宋朝員聽說此事后,都覺得這作沒什麼問題,還稱贊陸軫是以‘文行取士’。

確實在宋朝其實也不能說此舉錯了。

宋朝士大夫還有推崇鄉里選舉的風,這規矩往前追溯至九品中正制。都是通過人來選拔人才,而不是考試的方式。

因為儒家推崇是人治,講究是賢人選拔賢人的方式,但科舉考試等于劃定一個標準,這是法家的法子,文章寫得好的就一定是好嗎?開好車的就是一定是好人嗎?

但這樣的結果只能導致‘考生多采虛譽,請托試,本州只薦舊人,新人百不取一’。

Advertisement

這與宋朝的國策是‘強干弱枝’不符合,強干弱枝就是將權力從地方收歸中央。

其中最關鍵的是財權,兵權,還有人才選拔權。

從地方中選能士,而不是員眼底的賢士。推崇鄉里選舉一套,只能是重蹈九品中正制的覆轍‘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所以宋朝在之后解試改革中全面推行糊名,謄錄之制,并且從其他州縣調員監考解試。

嘉祐七年時,京兆府解試,就是調在翔府的章惇與商州的蘇軾到當地監考,二人也是因此有了正式的往,并結下一生的‘友誼’。

此舉是否公正了?

必須承認是更公正了,不過拿真正能鉆空子的人還是沒辦法的。

明清科舉制度比宋朝更嚴,但是科舉舞弊大案卻屢不止,大批員考生為此都是前仆后繼。

而就算看似公平了,還是不公平。

比如國子監解試不到兩千考生,取六百名解額,錄取比例在三比一。看似這個比例很高,但韓忠彥這樣的宦子弟考得是別頭試。

國子監的別頭試錄取率極高,可以達至兩人取一人。

而太學生與廣文館生中宦子弟極多,但凡員子弟都可以參加別頭試。

好比一千名員子弟參加別頭試,那六百解額就去了五百,剩下八九百人爭一百個名額。

如此無形就拉低了寒門子弟錄取比例,不是三人取一人,而是五六人取一人,甚至就是八九人中取一人。

換句話說,這三取一的概率,有點我與雷軍平均工資的覺。

不過就算八九人取一人,也比福建浙江的解試好多了。

不公平可謂都有,或許有人會認為憑什麼,宦子弟參加的別頭試錄取比例這麼高,大家都是一個爹媽生的,如此有公平可言麼?

Advertisement

但在宋朝別頭試反而保護了寒門子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

故而疫平息之后,太學生們即是忙活起來。

忙活著什麼?

那就是忙著向知制誥,甚至有館職的員行卷。

因為以往國子監解試,都是由國子監主自主解決,但淳化二年時,太宗皇帝即改派左司諫,直史館謝泌領其事,從此國子監解試主考都必須從三館閣中選拔并為慣例。

直三館閣的員那麼多,沒到考試前幾天誰也不知道是哪位,故而都必須行卷過去。

故而章越,黃好義,范祖禹,黃履,孫過這幾日都忙著將平日趁手的文章詩詞抄寫了好幾份。

同齋五人之中范祖禹,黃好義參加是別頭試。

沒錯,黃好義參加別頭試,他的堂兄黃好信如今是新蔡縣縣令,他的伯父黃孝先至太常博士,通判石州。

別頭試標準可以劃到員的大功這一層親屬,到了神宗朝連門客都劃標準。

所以當初章越若給陳升之的侄兒當書,也是一條出路。

范祖禹參加別頭試也罷了,但黃好義也能參加別頭試,孫過心底有些不平衡,為何他行,我不行?

至于章越能不能參加別頭試?

不能。

章俞是自己從堂叔父,不在大功之列,想沾也沒辦法。當然能沾,也大概率不會去。

至于吳家,如今這還不算是婿呢。當然章越若厚著臉皮去求一求,吳家或許也是有辦法讓自己參加別頭試的。

但是……但是自己為何要走這一步呢?

無論是別頭試,還是行卷,都是外在的規則。人生就是在外在規則(達用)與在自己(明)找一條平衡之路,永遠不要忘了自己……自己上有掛。

Advertisement

故而有掛大可趟過去,所以章越還是決定……與眾人一起去行卷。

范祖禹,黃好義他們盡管參加別頭試也要去行卷。

不過他們的行卷,與寒門子弟有些不同。范祖禹的伯父是乃范鎮,可以直接由長輩,或通過別人引薦直接帶到家中投卷。

至于韓忠彥?主考都是他爹定的。按照當時規矩,主考被確定后,還要捧著帖子到相府上表示謝。

一般為了避嫌韓琦是不會見,還要表示自己這是為國舉才,全無私心。最重要是叮囑幾句,不要因為韓忠彥是我的兒子,對他有所照顧,一定要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來辦事。

“四郎君,這是主母給你熬好的豬腦湯,趕喝了吧!”

在太學里,黃好義嫂子家的仆人給他送來豬腦湯。

這幾日同寢看著黃好義進補了。

但見黃好義如同吃豆腐般吸溜吸溜直響,見到了眾人的目,不由問道:“諸位要不要來一口?”

真有這個心思,不會都喝完才問。

眾人都轉過頭去收拾卷子言下之意,你忙。

等黃好義吃完豬腦湯,等到日已偏西的時候,章越與眾人一并前往行卷。

除了幾位同窗,章越還邀了郭林一起。

行卷的文章也有不同,比如要參加制舉考試,要對兩制以上員行卷,那必須寫滿五十篇。

若普通行卷,有財力的讀書人當然可以送五十篇,但一般則不必那麼多,挑選優秀的來送就好。

比如蘇軾的《上富丞相書》就寫到,所進策論五十首,貧不能盡寫,好割

如蘇轍送曾公亮的《上曾參政書》所云,有《歷代論》十二篇,上至三王而下至五代,治興衰之際,可以概見于此。蘇轍行卷只有十二篇。

故而五十篇是規矩,只要不是求制科薦舉,可以不必寫滿。

如章越只寫不到二十篇。

這時正值酷暑,章越與眾黃好義他們先去一位員府上行卷。

為何要挑得傍晚去呢?因為員這時候一般在家,有很大機會見著,白日去則一般在衙門辦差。

到了員門前,幾人先將卷子奉上,門子看了一眼即道:“你們等著。”

說完門子轉就走了。

幾人在門前等候。

行卷行得多了,不同員間也有不同員的風格。

有的會見一面談個幾句,這一般是看重你的,過個數日再來,這稱之溫卷。

不見的,也會讓你進去喝碗茶,盡到禮數。

也有就是‘回去等通知’吧,這一般是沒下文的。

也別覺得多丟人,陳舜俞,張方平,曾鞏,蘇軾,蘇轍都曾行卷過,還有大量行卷的文章傳世。

比如曾鞏的《上歐學士第一書》,蘇洵的《上歐翰第一書》,蘇轍的《上樞韓太尉書》都是可以反復誦讀的文章。

章越他們五人等候了一陣。

但見下人即滿臉笑容地出門道:“里面請吧!”

幾人都是大喜。

不久幾人出門,都是不說話。

黃履心道,這都是沾了三郎的,否則也不是那麼輕易見得。

黃好義則也是明白心道,方才黃博士反復詢問三郎的文章,令我等都了陪襯,不過幸虧有三郎在,否則我等連門都進不了。

孫過心道,這就是名聲的好,昔年陳子昂砸千金之琴后,滿城皆知他的文章,到時哪個王公大臣會不見這位奇人。如今三郎的青玉案,辭同三傳出疏,三字詩都名聞京師,名聲也是早就傳遍公卿了吧。

郭林則也慨章越的了得。

眾人都是心底有數,但面上都不好意思提及。

這就是名聲的好,否則來京的讀書人為何要‘多采虛譽,請托試’。

當時又沒有頭條,抖音推送,你的文章如何能直達員案頭?

那就是‘名聲’二字,好比為何喜歡讀高贊的文章,因為如此可以幫你減信息判斷的本。

有了名聲員才會知道你,如此你上門行卷,員才會看你的文章,然后據文章看你是否刷贊刷上來的,最后決定見不見你,否則行卷的考生那麼多,員又那麼忙,卷子很容易就淹沒在眾多人中了。

如果員滿意了,再與旁人推薦幾句,好比遇到歐修這樣的伯樂稱贊幾句,如此名聲就更響亮了。

這是一而二,二而三的方式。

這是唐宋時,沒有門路的寒士炒作自己的辦法。陳子昂砸千金琴就是很好效果,當然前提是自己的才華要過

幾位同窗都借助章越的名聲,也使得他們的文章能夠抵達員的案頭。

當然也不是每個員都會見,但借助章越的名頭能更進一步。

次日章越他們又去行卷。

太學里考前一個月,幾乎沒人讀書,大部分太學生都在忙著干謁行卷。

章越眼剛剛升起的太不由嘆,宋朝科舉正于承前啟后的階段,既保留了唐朝‘行卷’的俗,但因為糊名制的,風氣還沒有敗壞到‘通榜’的地步。

同時也不是全憑考場文章定命運,在解試中‘通關節’可謂不,甚至于半公開的地步。

看來唯有到了省試,殿試中才能真正的‘公平’。

今天又是行卷干謁的一天。

這日章越他們來至富弼府上,但見已排了長隊。

除了不是行卷的讀書人,還有來宰相府上辦事的員。

到了解試省試之季,似韓琦,富弼這樣當朝宰相的府上,來行卷溫卷的考生肯定都是不

雖說韓琦,富弼兩位當國宰相看你的文章,那真是幾率極低。

但萬一人家要見了你,能夠說幾句話,解試主考肯定會看在他們面上對他高看一眼,甚至省試也有些幫助。

嘉祐二年蘇軾蘇轍省試時,韓琦說了一句,有大蘇小蘇在此,怎麼還有這麼多人來考試。

什麼廣告,砸千金琴的都不如這一句話。

越大門前行卷的讀書人就越多,至于小就沒人來了。

陸游有首詩‘門外久無溫卷客,架中寧有熱書’,說得就是自己不得意的時候,連溫卷的人也沒了。

幾人在門前等了一會,終于順著排長龍的隊伍這才將……卷袋遞給了門子。

相府上的門子知他們是太學生后還是很客氣道:“相爺未必有空,幾位還是請回吧。”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