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歲歲平安 第542頁

《歲歲平安》 第542頁

以蕭縝現在的帝位,如果他更顧念自己的親大哥,他只需要一個暗示孫典就不敢再去求娶柳初,柳初也絕不敢改嫁的念頭,可蕭縝不但沒有一點不滿,看樣子也是真心祝福兩人的。

蕭縝握住的手,看著前方道:“大嫂也好,長姐也好,都是家人,我希能過得舒心。”

佟穗想起柳初蒙上蓋頭前的喜,心道,一定會的。

五月上旬,北地的百姓們又開始了新一年的夏收。

涼州、青州以及南地各州縣的魚鱗圖冊也終于送達了朝廷。

早在興平帝登基后,他就下令讓各州清量田畝制魚鱗圖冊,當時只有完全歸順朝廷的晉州、冀州以及京師附近正經履行了政令,被邊將掌控的涼州、遼州、青州、南地各州找了各種借口拖延,或是只把往年的舊冊稍微做些改上來。

蕭縝幫著把遼州收回后,在喬長順與刺史的配合下,遼州前年已經補了魚鱗圖冊,而涼州、青州、南地都是去年才完全聽命于朝廷,為了盡快完魚鱗圖冊的繪制,蕭縝

調了一批能臣干吏出去,這才在短短半年了這項差事。

大周朝繪制魚鱗圖冊的阻礙是侵吞田地的皇親國戚、各級貪以及士紳富商,大裕朝的阻礙是幾位擁兵自重的邊將以及士紳富商,到了蕭縝稱帝的大衛朝,隨著邊將都換了忠于蕭縝的清廉將領,不肯出田地的巨貪被砍了腦袋,各級員們老實了,還留著命的世家們老實了,富商們更不敢從中作梗。

Advertisement

因此,朝廷現在掌握的各州魚鱗圖冊應該都算切實可靠。

佟穗陪著蕭縝一起看的,兩位丞相站在案后等著帝后批示。

這已經是給貧農們分過田地后的魚鱗圖冊了,但佟穗發現,各級員與士紳仍然占有大衛朝兩的田地。

而這兩,是無需繳納田稅的。

時間一長,紳們還會卷土重來繼續兼并百姓們的田地,百姓們能納稅的田地越來越紳們免稅的田地越來越多,最后朝廷國庫空虛,不得不增重百姓們上的田賦,引起新的一民怨。

佟穗與蕭縝討論過田地的問題,夫妻倆也都有改革之意。

對個眼,蕭縝對二相道:“朕打算讓紳跟百姓們一納糧,皇親國戚公侯之家也都只給封賞時的田地免稅,超過封賞數目的也要繳納田賦,取全國田賦用于國民,你們以為如何?”

佟穗:“且商稅與田稅等同,以后田稅若加了,商稅也一律加收。”

魏琦震驚道:“此乃利國利民之策,只恐推行起來阻力重重,皇上娘娘當真要改嗎?”

蕭縝:“朕不會拿國事開玩笑。”

宋瀾:“可天下初定,皇上突然要紳納稅,就怕人心,再起紛爭。”

Advertisement

蕭縝:“朕知道,不過不破不立,朕以為,越是天下初定之際越適合頒布新的政令,讓他們一開始就知道朕要做什麼樣的皇帝,也省著過幾年朕再改,他們反倒埋怨朕突然變了。他們早早鬧事就更好了,朕現在跟他們不,派兵鎮也不必顧忌傷了往日分。”

宋瀾:“……”

佟穗:“十位邊將都是清廉明理之人,有他們帶兵配合朝廷,料北地鬧不出大。”

魏琦:“……”

帝后都是鐵手腕,此改革與尚未起貪念侵田產的邊將們確實也無害,邊軍無憂,被圍在中間的紳們就只剩兩條路可選:要麼配合政令活著納稅,要麼抗旨不遵被砍頭奪產。

魏琦沉默片刻,提議道:“皇上還要一統天下,不如等完一統大業后再于全國同時實施改革,北地先改的話,陵國、梁國的紳聽聞此事,將來皇上去征伐二國時,二國紳必然全力抵抗,反倒于大業不利。”

蕭縝笑道:“紳確實會反對,但二國百姓必然會擁護我大衛的改革,二國來自百姓之家的絕大多數將士也會擁護朕,用數早晚會反對改革的紳之心去換二國的民心軍心,將來朕揮師梁、陵,他們只會敗得更快。”

Advertisement

仗是將士們打的,打下來的城池要靠將士與民心才能守得穩,在這戰年代,空有一張與大量財富的紳又算什麼?

蕭縝:“朕意已決,兩位丞相只管擬定細則吧。”

第272章

既然朝廷要改革,一開始就得定好改革的種種細則,免得地方民糊里糊涂,把好事變壞事。

為此,佟穗暫且把的文課騎都取消了,每日只與的幾位先生商議改革之事,這幾位先生有的出書香世家,有的出自寒門,對場百姓都十分了解,你想到一樣我想到一樣,集思廣益,只會讓人擔心會不會得太大,絕無可能有疏

到了下半晌,蕭縝與兩位丞相都特意為此時空出了一個時辰,佟穗再帶著這邊的條條項項過去,與蕭縝、二相的想法再磨合一番。

一個時辰本不夠用,連著幾晚帝后都是與二相一起吃的,吃完四人繼續商討辯論,連宋瀾這等圓之人也在脾氣上來后與蕭縝頂了幾句:“派兵派兵派兵,皇上可以靠兵力得天下,卻不能只想著靠兵力治天下,您就不怕被士紳罵暴君嗎!”

納糧就夠讓北地士紳痛恨您了,您還要在丁賦上區別對待,無地者免收丁賦,占地不足二十畝的人丁減免八丁賦,占地超百畝的人丁則加收一倍,您是想讓北地的地主富豪跟著士紳一起罵您?”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