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歲歲平安 第550頁

《歲歲平安》 第550頁

廣元城里的老弱梁兵得知劍門關失守,開城投降。

名將魯恭率領三萬兵攻破劍門關的戰報傳到益州,梁帝急了,忙給東線大軍下令,讓他們分兵五萬來守益州。

東線的梁將一撤兵,穩了一個月的蕭縝開始全力追擊。

梁國沒了劍門關這一屏障,士氣大減,而蕭縝大軍士氣高漲,敵弱我強,勢如破竹。

十月初,梁帝聽從臣子勸諫,下旨遷都昆城。

蕭縝占領益州,他帶著孫典、齊云、喬長安、張超留下來民,讓魯恭帶著蕭延、蕭野、蕭涉、佟貴、齊凌等將領以及十萬大軍繼續去追。

冬月下旬,蕭延、蕭野、蕭涉各率五千兵馬將梁帝的三萬殘兵了魯恭大軍的埋伏之地。

梁帝邊的將領兀自英勇戰,被蕭涉一槍刺中口。

梁國的小兵們被蕭家兄弟的煞氣嚇破了膽子,紛紛跪地投降。

梁帝見大勢已去,揮刀便要自刎。

蕭野一箭來,正中梁帝手腕。

就在梁帝誤以為衛國還想留他一命好博個仁君的名時,驚見一悍將快馬而來,遠遠地就朝他舉起了手中大刀!

首異之際,梁帝看到一張猙獰兇狠的臉,以及一雙溢出淚水的眼。

Advertisement

那一刻,山谷中萬籟俱寂。

直到蕭延提起梁帝灑的頭顱,仰首朝九天悲號:“祖父,你家老三替你報仇了!”

永安四年冬,梁國滅亡。

第276章

滅梁國容易,讓益州、南州、黔州的員百姓真正歸順衛國卻不是一次勝仗就能做到的。

蕭縝要治國要安民,更要為接下來的伐陵以及邊陲安穩做長久打算。

因此,盡管冬月下旬戰事就結束了,蕭縝并沒有著急返回京城,而是開始了新的一巡邊。

啟程之前,蕭縝將益州留給喬長安、孫典鎮守,分給他們兵馬四萬。

蕭縝對二人道:“不要再想著梁國了,現在這三州都是咱們大衛的領地,你們要輔佐蘇刺史給益州的貧農們分地,輔政蘇刺史在益州推行新政,這邊的士紳豪強肯定也會鬧,朕之前帶你們去巡青州、合州等地時你們都看見朕是怎麼做的了,行事一定要有理有據,不可蠻干。”

喬長安:“皇上放心,臣等明白。”

孫典有個疑問:“皇上要我們在這里守多久?時間長的話,臣能不能把家眷接過來?”

喬長安:“什麼家眷,你直接說長公主得了。”

Advertisement

孫典:“去,好像你不惦記弟妹似的。”

蕭縝:“現在三州還著,等局勢穩了,朕自會調你們回京,或是允許你們把家眷接過來。”

孫典:“好,臣等好好干,爭取早點讓這邊的百姓過上太平日子。”

臘月下旬,蕭縝一邊行軍一邊安民,抵達昆城。

他命魯恭帶著蕭涉戍守此地。

“國公,南州地邊陲,南面的幾個小國兵力雖不如烏國鐵騎,卻也常來滋擾犯境,所以南州守將既要有輔佐刺史治理一州之智,也要有震懾邊陲之威,朕這次帶出來的大將,唯有國公能擔當此重任,還請國公諒朕的苦心,莫要嫌棄南州清貧。”

魯恭笑道:“皇上這話真是折煞臣了,實不相瞞,臣前幾年一直在京城待著,早就憋得不行了,這次能隨皇上出來建功立業,臣哪怕餐風宿也比在京城養尊優來得快活,如今皇上把這麼要的差事給臣,說明皇上信臣,臣高興都來不及,豈會嫌棄?臣不得多為皇上做點事,日后給馮籍寫信也有一二功績可以炫耀。”

蕭涉:“就是,二哥放心,無論州的山匪還是南邊的敵兵,我都給他們收拾得老老實實的。”

Advertisement

蕭縝:“知道你能打,才要留你輔佐國公,朕不在的時候,你要聽國公的話,不可自己拿主意。”

蕭涉哼了哼。

魯恭:“皇上勿憂,郡王待臣這個岳父還算敬重,不會胡來的。”

蕭野在旁邊笑:“那是,五弟在二叔面前都不如在您面前老實。”

蕭涉轉去揍他。

蕭縝同樣給翁婿倆留了四萬兵馬。

去南州邊境巡視一圈,見見各州縣民,在昆城過了元宵節后,蕭縝前往東北方的黔州。

黔州與陵國的荊南、州相接。之前梁國、陵國瓜分前朝的領地相安無事,如今黔州變了衛國的,就算陵國膽小不敢再主發兵,蕭縝早晚也要去打陵國,所以黔州就變得非常重要。

蕭縝安排齊云、蕭野、佟貴在此鎮守,分給三人六萬兵馬。

“知道朕為何給你們這麼多兵嗎?”

蕭野:“知道,皇上要我們帶兵從此進軍荊南、州。”

蕭縝:“是,不過你們別籌備打仗,先把黔州的民心替朝廷收攏了,三州何時安穩,何時才是朕伐陵之機。”

三將領命。

在黔州逗留了半個月,三月初,蕭縝帶著蕭延、齊凌、張超以及八萬大軍趕往渝城,與這里的兩萬荊州水師匯合后,再沿著來路返回荊州。

此次伐梁一戰,梁國因軍心潰散不戰而降者眾,故而兩國兵力損失都不多。

蕭縝留給三州守將的多是他與齊凌帶出來的朝廷兵馬,以便于調遣,帶回京的八萬將士多為梁國降兵。

這八萬降兵皆來自益州、南州、黔州各地,蕭縝要把他們帶到京城訓練忠于朝廷的兵,順便通過這八萬降兵牽三州八萬戶百姓。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