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淺的火箭,在唐宋時期就出現了。
明確有記載的,是在北宋時期。
最初的火箭是紙質品,北宋工匠用紙捲紙筒,裝火藥,然後綁在箭桿上,從火藥筒一側小孔中引出引線,點燃後再用弓弩發出去,當火藥筒被引燃後,噴出的火藥氣推箭矢朝前飛去。
到了明代被大量的軍事使用,出現了多聯裝集火發的火箭巢,其中一次發20支的被稱為『火龍箭』,一次發32支的稱為『一窩蜂』,威力最大的是一次發100支的『百虎齊奔箭』。當明軍使用這些火箭攻擊對手時,會產生十分駭人的效果,史書上形容為『總線一燃,萬矢齊發。勢若雷霆之擊,莫有敢當其鋒者』。
但是後來麼……
武裝備呢,還是人在用的,明朝吊炸天的這些名號的武,並沒有能有挽救鬥黨爭到了極致的大萌走向滅亡。
斐潛看著這些『奔火雷』,心中多有些慨。
華夏的火藥發展其實一直都不算差,只不過到了大辮子時期,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發展,反而是流傳到了外域之後,反過來將大辮子掀翻在地,好一頓的。
沒錯,大辮子朝一直都不肯承認的一點,就是掩飾和遮蔽了當年八里橋的一些戰鬥細節。因為在八里橋,騎兵並不完全是被洋槍洋炮所擊敗的,其中還有英軍火箭的功勞。更為搞笑的是,這英軍火箭技,還是明朝傳出去的!
明朝的火箭技後來傳到了南亞,當時印度土邦軍基於這種技生產出了多管集束火箭,改了金屬外殼,還加裝了一六米長的平衡導向桿,用於穩定飛行方向,一度把英民軍打得嗷嗷。英民軍在與邁索爾土邦作戰時,遭到對方集束火箭的猛烈擊,傷亡慘重。所以英軍對這種程遠、威力兇猛的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繳獲了一些火箭,就送回老家去研究……
其實在大辮子被英民軍最後按在地上,拉下了衩的之前,在虎門銷煙時期,英民軍的皇后號蒸汽船和三艘舢板,就用這種火箭攻擊了虎門炮臺,引燃了大火,並且為了威脅大辮子朝,英國人還給欽差大臣琦善送了兩枚火箭。
大辮子當時也急眼了,連忙下令製造同樣的火箭來對抗英軍。這種趕製出來的火箭名為『飛火銅槍』,也帶有平衡導向桿,於英軍火箭類似。而這種火箭,是據明代火典籍《火龍經》製的。《火龍經》書於十五世紀初,是四百年前的了……
用四百年前的技來對抗當時的英軍,結果麼……
早在左宗棠在新疆平之時,也曾從明代炮臺挖出『開花彈』百餘枚,他嘆道:『三百年前已有此,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於被列強欺凌。』
這些『飛火銅槍』和『開花彈』說明,在明朝的火技,確實在某些方面曾領先世界,後來如果不停滯,很可能發展出獨華夏特的熱兵系,最終形東西方不同的熱武對抗格局……
很可惜的是大辮子朝代就真·只有空關注如何梳妝打扮塗脂抹梳理辮子了,堅持三百年如一日,忙得沒空去發展什麼科技樹,以至於後來者每思此事,只能是扼腕嘆息。 (5,0);
現在麼,斐潛將這個火箭,搬上了戰場。
如果說火炮是擅長對于堅固的重裝甲單位的破甲打擊,用於摧毀城牆營寨城門等作戰範圍的話,那麼眼下的這些『奔火雷』則是擅長於對付輕甲或是中甲的單位,不管是騎兵還是步卒!
再加上斐潛原有的理傷害的弩車弩兵,簡直配備齊全了從魔法到理的全面傷害系……
現在不是害怕曹軍前來,而是擔心曹軍不願意大規模來!
畢竟『奔火雷』這玩意什麼都好,就只有一個缺點……
嗯,沒錯,費錢。
要是來個三瓜兩棗的,都不夠火藥錢!
斐潛在高臺上翹首以待。
來吧,我就在這裡,讓風暴來得更猛烈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