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惑君 第99頁

《惑君》 第99頁

是以阿縈對此事尚且一無所知,過了些時日,阿縈在房里練字,桂枝進來告訴紫蘇回來了。

如今練的字有意模仿裴元嗣,寫得比以前漂亮多了,就是裴元嗣的字端肅遒勁,棱角分明,一個孩子寫起來很吃力。

桂枝知道主子練字讀書的時候不喜歡人打擾,且看得很認真,故而說完話之后就靜等著阿縈把字寫完。

終于,阿縈放下筆,微微息著額頭和手上的汗水。

“快把人請進來。”

桂枝是裴元嗣的人,菘藍現在投靠了沈明淑,這兩個人都不算是阿縈的心腹,阿縈哪一個都不相信,如果能收服紫蘇,令紫蘇一心向,那此后在裴家便不再是孤立無援。

紫蘇撲通跪倒在了阿縈面前,通紅的眼眶滿是恨意。

“沈明淑和天殺的田榮把我娘害得命不久矣還想要我為賣命,此仇不報我殷紫蘇枉為人!”

紫蘇的娘李氏剛發病的時候頭暈,子經常乏無力,做不了重活,去看了幾個大夫卻都說是尋常頭疼腦熱,只要好好調養,看不出究竟是哪兒有病灶。

沈明淑聽說后便命沈府的府醫田榮給李氏診治,田榮診斷過后斷定李氏患消之癥,還說此病是金貴病,恐需大量銀錢抓藥才能救治,無奈之下紫蘇只好絕了想要贖的心思,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給李氏治病。

Advertisement

田榮在玄武門外大街上開了一家藥鋪,因此每個月紫蘇就都會去藥鋪給李氏抓藥,一轉眼李氏都喝了田榮開的藥有三年了。

最開始吃下田榮的藥后李氏的明顯好轉,也不乏力頭暈了,還面紅潤有澤,所以紫蘇才相信田榮的話,繼續給李氏抓藥。

但這一兩年李氏的卻迅速每況愈下,田榮解釋說消癥發展到后期的癥狀便是如此,只能靠著吃藥來吊命,倘若李氏運氣好的話一直吃著的藥興許還能再多活三四年。

李氏對田榮的話深信不疑,紫蘇也從未懷疑過外表慈眉善目的田榮竟包藏禍心!

李氏生病之后慶國公夫人就特許搬出了慶國公府,住到慶國公府后巷的一座小宅子里,這次紫蘇回家之后就給李氏斷了湯藥,怕母親糾纏還是換的藥,騙母親說田大夫給調換了其中的幾味藥。

之后拿著這些藥渣和先前埋在院子里的第一個方子的藥渣喬裝改扮男子悄悄去了城中其他藥鋪查驗藥渣,這才知道田榮給娘李氏吃的第二個方子本治的就不是消癥,而只是普通的補藥!

沈明淑讓田榮給紫蘇抓藥都是按照進價來算,因此第一個方子田榮確實是按照消癥來歌李氏治的,可那些治消癥的藥材都比其它藥材要金貴,沈明淑這人吝嗇,上吩咐了田榮卻本就不給他補剩余的錢,時日一長田榮就不愿意再白花錢給李氏抓藥了,索隨便給李氏開了便宜的幾服藥打發了事。

Advertisement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何況有些藥原本無毒,因與人癥狀相相沖長期服用之下便有了“劇毒”。

李氏質虛寒,不宜大補氣,田榮給李氏隨手開的藥中卻有白、茯苓等滋補氣的藥,短期吃興許會暫時地出現好的效果,長此以往卻使得李氏虛不補,導致病反而加重。

紫蘇不懂藥,把李氏的況和大夫簡單一說,大夫再看那兩張藥方,告訴紫蘇不論娘什麼病都是這麼治的,遇見了庸醫,勸盡快停藥,否則病人的壽數怕是也就在這兩三年了。

紫蘇又接連找了兩個大夫說法與第一個大夫完全一致,才驚覺原來阿縈沒有騙

回家之后為了防止李氏嘗出藥味變了說,紫蘇只能欺騙母親田榮賣假藥被無意發現,為了不影響與沈明淑的關系換了藥,并囑咐千萬千萬將此事爛在肚子里莫再向任何人再提起。

沈明淑之所以和田榮聯合起來害李氏,無非就是想利用恩綁住紫蘇留在邊好為賣命,甚至是做一些見不的丑事,因此一旦此事被沈明淑察覺,高門大戶的夫人們打死、發賣一個卑賤的奴婢來滅口保全自己的名聲本就是輕而易舉。

可要裝作不知此事,用親娘的命來保全自己的命,紫蘇做不到,寧可自己死,換娘一條命!

Advertisement

阿縈看著在地上無聲泣著的紫蘇,將扶起來,聲道:“你提前發現,這就是好事,至你娘可以再多活幾年。”

紫蘇用力點頭,干眼淚道:“從今天開始,奴婢要好好活著,為我娘報仇,只是奴婢有一事不明,姨娘怎會知道夫人命田榮故意給我娘錯診?”

“對不起紫蘇,因為我有不得已的苦衷,所以我現在不能告訴你我為何會知曉你母親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阿縈坦誠道:“但你可以相信我,我不會害你,我曾親會過失去母親的痛苦,眼睜睜看著我娘在我的面前斷氣而無能為力,所以我懂得你心里的恨,也希能讓令慈頤養天年。”

“我們有共同的敵人,沈明淑與我,不是死便是我亡,倘若你相信我,從今往后,我必為你報得此仇!”

阿縈從床底下將裴元嗣給的那只匣子翻了出來,匣子一開里面全都是金閃閃的首飾,紫蘇都驚呆了。

阿縈從其中挑出三支遞給紫蘇,“這些首飾都是大爺送我的禮,這三支你就拿去換銀子給你娘看病,不夠你再找我取,你要謹記不要讓任何人發現你停了田榮給你娘開的藥。”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