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鳳鳴朝 第119章

《鳳鳴朝》 第119章

第119章

“錚!”謝瀾安罷最後一個音節, 古琴的武弦應聲而斷。

這日是蓉蓉頭七,永寧宮的靈堂空餘滿室生前最喜的西府海棠,靈柩已按禮制送至帝陵了。謝瀾安清早攜琴到來, 彈一曲自譜的《雌霓引》, 安送芳魂。

弦是自己勾斷的。謝瀾安撚掉指尖滲出的珠, 沒什麽表過琴尾“君子無垢”的琴銘。

“將這把琴隨葬了吧。”

與謝瀾安合奏的文良玉垂下柯亭笛, 怔怔盯著指上的那抹紅, 心尖忽然掠過一陣刺痛, 仿佛他也曾為一位好友靈前送別,摔琴絕弦過……

可文良玉遍尋記憶,也未參痛徹心扉的來源。

這把綠檀琴,是他送給謝瀾安的,無垢二字,原本是文良玉對好友的祝願。而今九重宮闕,也許覺得這兩個字不再適合,要做隨葬也隨

要做什麽都行,文良玉只怕含靈傷心, 笨拙安著:“含靈節哀,先皇後在天有靈也不願見你難過。”

雖然謝瀾安臉上掛著一貫的清澹之, 并無傷, 文良玉卻直覺心裏很不痛快。

現今回想, 他所見含靈最快樂的日子, 還是他同胤奚一起住在幽篁館的那段時間。那時的含靈嬉笑怒罵, 百無忌,有時還以故意逗弄胤郎君為樂,是個颯爽隨子。

站的位置越來越高,反而七盡斂, 淵深莫測了。

“我無事。”謝瀾安拂下卷挽的雪袖,借文良玉手背從墊上站起。

另一邊的陳卿容卻是哭得難以自抑,一手燒化箔紙,一手抹著臉:“才十六歲,生平沒做過一件壞事,為何是這般結果……老天就只欺負好人嗎,蓉蓉,才十六啊……”

Advertisement

謝瀾安沉默著。十六歲,也只和五娘一般年紀,在眼裏仍是個小娘,本應有大把的花信年華,卻因生育進了鬼門關。

而這樣的況,在民間比比皆是,甚有年齡更小的新婦要早早經歷生産這關。若有幸誕子,自然闔家歡喜,若不幸死了,家人也只嘆息幾聲命薄,不耽誤鰥夫再娶。

更有那無辜嬰孩,譬如謝瀾安自己,出生時失怙,卻被刻薄的老輩人冠上妨母克父的罪名,在長路上吞盡辛酸。

所有人都對此習以為常。

因為幾千年來都是這樣的,連人自己也認了命。

可真的是命嗎?謝瀾安擡眼環視殿梁上的白幡,現如今手裏就握有改變這件事的鑰匙。

只要一道律令。

只要提高子出嫁的年齡,哪怕不治本,至能先減們生育時的危險。

權力,不過是上位者以為能夠控自我以下所有人事的膨脹之,而用它切實地扭轉一個個真實的人的命運,才是使用這把鑰匙的正確方式。

“好了,眼睛哭腫了。”謝瀾安給安城郡主眼淚,輕地說道,“跟你保證,這種悲事以後會越來越的,老天不會只逮著好人欺負。”

如果祂定要欺負。

謝瀾安會讓祂知曉,治下的臣民不好欺負。

陳卿容沒有聽懂這句話的含義,只當瀾安在哄自己。人都是這樣的,傷心的時候若只有自己還好,一旦被人安,反而哭得更厲害。一襲蘭的小郡主一下撲進謝瀾安懷裏,摟著的腰嚎啕大哭。

謝瀾安知道是被閨友的猝然離世嚇到了,由著哭。等埋在謝瀾安口哭夠了,陳卿容才擡起被眼淚洇得吹彈可破的白小臉,噎噎。

“我父、父王哄我,說你率軍進宮對陛下……是為了讓我不必和親,真的是嗎?”

Advertisement

謝瀾安低頭輕拍腦袋,“你覺得是嗎?”

會稽王當然不是心思淺的人,他對陳卿容這樣說,本意是想教天真無邪的兒知道這件事的厲害,最好既念謝瀾安,同時也對敬而遠之。

“如今的謝瀾安,可不是你從前那個可以隨意耍刁撒的朋友了。”會稽王在家一遍遍對兒耳提面命,“你不能再和沒大沒小,最好從前對陛下什麽態度,今後對謝瀾安便是什麽態度。”

陳卿容才不。

謝瀾安就是謝瀾安,傷心了就是要躲到謝瀾安懷裏哭。蓉蓉已經去了,如果連謝瀾安也變了,那時所有綺麗如詩的心,難道都是鏡花一場的黃梁夢嗎?

不要這樣。

陳卿容接過手帕,掖了掖眼角,轉頭著靈堂前懸掛的恭嫻皇後畫像,聲音沙啞啞的:

“年輕的時候總會做夢呀,覺得若有一日,有個心年郎為了求娶我,不惜鬧出傾城傾國的大靜,那我得多有面。”

安城郡主的角難看地咧了咧,“可現在,我只想大家都平平安安的。”

“你如今也很年輕。”謝瀾安仿佛一夜長大了的孩發頂,眼裏閃著細微的瀾,“讓盡可能多的人平平安安,亦我所願。”

·

從永寧宮出來,謝瀾安讓人將陳卿容和文良玉各自送回府,去了前朝。

選中尚書上省北邊的殿閣,辟出來做閣議政之所。不臣工都覺得謝瀾安在營造自己的小朝廷,只是無人敢說出口。

經過角殿,一名披緞子鬥篷的婦人正等在廊柱底下,見謝瀾安出現,忙上前幾步,喚了聲“謝娘子”。

謝瀾安見是平北侯夫人,稍一停步:“是太子有何事?”

“不,不,太子很好,剛吃了,才哄著睡。”

Advertisement

平北侯夫人因要帶孩子,不好在亡人的靈堂久留,二則白發人送黑發人,太也悲痛。平北侯膝下是兒群,卻只有一子一,這唯一的兒撒手去了,平北侯夫人每次聽外孫啼哭,便忍不住抹淚。此時婦人對謝瀾安福禮,手心已出了一層汗,小心翼翼地說:

“是另一事……太子至今還未取名,臣婦鬥膽,想請娘子賜下一名,好沾沾娘子的福氣。”

隨扈的賀寶姿聽出了名堂,平北侯夫人這是怕太子命朝夕不保,拐著彎想求君開恩。給了名字,便代表君不會要這條小命。

謝瀾安還帶著一香火氣,睫影繚繞著疏淡,道:“就名‘安’吧。”

說罷走了,仿佛這是件不值一提的小事。

安,陳安。反應過來的平北侯夫人差點喜極而泣,轉頭激地注視謝瀾安的背影——願意將自己名中的一個字賜給外孫兒,那便是容得下這孩子了!

阿彌陀佛。

平平安安的長大,比什麽都強。

閣中大臣們已到齊了,正輕聲商討著什麽,見謝瀾安進來,起見禮。

雪白的袍裾漫過朱檻,謝瀾安向下扇。走到盥架前洗手,接過宮人奉上的巾帨著,背對衆人道:“說你們的。”

姿態隨意,可落在一群老謀深算的大臣眼裏,都添了幾分謹慎。

他們怕謝瀾安,怕的是謝家手裏的兵,以及謝瀾安不知何時會一步登頂生殺予奪。在那一天到來之前,衆人還在小心揣的階段。

謝瀾安此時還心平氣和地用他們,說明朝廷離不了這班重臣,這便為彼此試探對方的底線留出了餘地。

臣揣君意,君度下,這是君臣之間永恒的博弈。

水的聲響在凝滯的氣氛中分外清晰,還是何羨先開口打破僵局:“還是借種苗的事。春耕勸農,原本國庫為了新法是預留出這部分支出的,但現下京中……有了變化,恐增軍需支出,常平倉的糧儲得先保證金陵的食貨輸送……”

何羨含糊地略過了這京中之變,正源于謝家的圍宮。謝氏後續想要保住這爭到手的權力,維持軍隊應對可能遭的藩鎮反撲,是必要手段。

沒有比養兵更費錢的了,而國庫不能四面顧全,若舍棄金陵的穩固,兌現給三吳百姓的承諾,則恐生橫變。

謝瀾安轉過,見衆人還都擎站著,不上首坐了,掌道了聲“坐”。

一陣窸窣的料聲響,兵部尚書餘覷見謝瀾安的臉還算平和,索說得更直白:“說到軍需,衆所周知北府軍是抗胡主力,然近日京口頻傳嘩變之聲,起因便是月初時褚豹被傳首金陵,滿城風雨都說是那……胤狀元的手筆。”

謝瀾安沉了眸,擡眼看向他。

剛端起茶盞想潤潤的百裏歸月聞聽此言,嘆息著把瓷盞放了回去。

們這些近的人,都知君近日在等北邊的消息,心莫測,輕易不敢提那個名字。這位尚書是個有膽的,敢逆鱗。

“下不解,褚將軍無文書定罪,胤郎君私加殺,是為何故?我還記得陛下已點了胤狀元為竟陵參軍,他卻不遵聖諭,遲不赴任,又是否論罪?

“還有,大司馬今也擅自出揚州向北,而謝刺史的兵馬調……恕下愚昧,倒看不懂了,其中緣由還丞相明示。”

謝瀾安把扇不語,以的座位為中心,周遭空氣無形凝冷。

底下人看的臉行事,又暗的脈,這一點謝瀾安不意外。起的思緒,是還未有回信的北方戰場,以及叔父派兵去泗接應,沒有明說卻顯而易見的兩重含義。

要麽,胤奚已打敗了褚嘯崖,順利與援軍會合回京。北府群龍無首,正好扶植褚盤接掌軍隊。

要麽,便是胤奚不敵……那荊州軍必須圍殺活下來的褚嘯崖,確保這頭被惹怒的雄獅不會再回過頭反咬。

可是褚嘯崖若還活著,便意味著——

謝瀾安一直不讓自己去想第二種可能。

確信,胤奚在砍下褚豹腦袋的那一刻,已經想清楚了這樣做的後果。這便是他打的主意,他選擇將不義的罪名攬在自己上。謝家起事,可以說是被胤奚那一刀推,箭在弦上不得不先發制人;在金陵的行事若出現意外,人詰難,又可以將罪過全推到他這個抗旨嗜殺的人上。

這個聰明又放肆的家夥,自顧自做了的擋箭牌。

從沒問過同意了沒有?

兵部尚書忽然坐立難安起來,因為謝瀾安并未如他所料那般,怒或掩飾。一個人只要還能被人激起緒,便還有隙可乘,可這個絕郎周散發出的只有超乎尋常的冷靜。

令人屏息的平靜之下,藏的是一種極其危險的信號。

兵部長只見到謝瀾安心平氣和,一時便忘了先丞相是如何死的,皇帝又是如何敗的。

冷汗浹背的兵部尚書正站起,朱史打哈哈圓場:“說著糧草的事——”

“青州之役,褚豹拖延戰機,致使青州守備軍傷亡慘重,依軍法本應問斬。”百裏歸月不失圓轉地接過話,因果講得明白,“只是當時被大司馬徇私保下,因而擱置,胤奚斬他,是循國法而非私刑。”

謝瀾安漆黑的眼眸盯著兵部尚書,慢慢撚開扇骨:“至于大司馬,陛下病前曾與我言,疑憚大司馬有篡位之心,設計暗殺之。所以無論胤參軍的行,還是荊州兵馬調,皆是按陛下令行事而已。”

這句話前半句可謂千真萬確,至于聽的人信不信,對謝瀾安來說無關要。

“北府嘩變,緣于不臣之心久伏,向來只知有大司馬而不知有朝廷。褚嘯崖雖有軍功卻妨主,這顆楔釘早晚是要拔去的。

“為防我朝軍鎮步僞朝六鎮起義的後塵,中書即刻擬詔,著褚盤繼任北府大司馬,督都揚州諸軍事,營下凡有不服反抗者,一律按反賊論。”

兵部尚書張了張,見對面的中書令沖他使眼徒勞地閉了回去。

形勢比人強的道理,如果誰到此刻還不懂,那明日也不用出現在這裏了。

朝廷是需要各部大臣拱力合作,可除了坐在最上頭的那位,又有誰是不可替代的呢。

謝瀾安看著滿堂雀無聞,滿意地闔上扇。“你們議過了,我也有一議。自端午伊始,民間男及冠而娶,十八而嫁,違者男徙笞,縣連坐。”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