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軍事歷史 詭三國 第3579章 解殺還殺

《詭三國》 第3579章 解殺還殺

  白起與秦王矛盾的權力政治本質,是軍功集團與王權的結構衝突。

  白起作為秦國軍功爵制下崛起的典型代表,其個人威已形獨立於王權的軍事權威系。據《戰國策》記載,白起一生斬首敵軍逾百萬,這種『人屠』形象在秦國的民間形的崇拜心理,已構對秦王法理權威的結構威脅。而且因為這種威脅,導致了白起在邯鄲戰役前,白起多次以『天時不利』、『諸侯救兵將至』為由拒絕出征,表面是軍事判斷分歧,實際上是白起對戰爭決策權的爭奪。這種軍事判斷權與君主最終決策權的衝突,也是在中央集權化的進程之中的必然矛盾。;

  但是斐潛和秦王一樣,都需要一個絕對服從的,有別於大漢舊式系統的,全新的軍事將領層級,新的軍功勳爵階層。

  就像是資本主義必定會走向無底線的貪婪剝削一樣,軍功勳爵階層也是必然會走向無底線的戰爭和繼續擴大戰爭。

Advertisement

  歷史上對付這種無底線的擴大戰爭,文臣想出的辦法就是抑武,將那些軍功勳爵的後代像是養豬一樣的養廢掉,自然也就解決了患,而且還不用讓皇帝親自手,像是搞死白起一樣引起軍方震,以至於秦朝後期軍將漸漸和朝廷離心。

  斐潛之所以選擇讓張遼來充當這一次進軍中原的統帥,而不是其他的什麼比張遼更猛,或是比張遼名頭更大的武將來,就是因為張遼比其他的武將有更多的優勢。

  一方面張遼和斐潛認識的時間較長,雖然還不至於是什麼刎頸之,但是至相互之間會一些猜忌和懷疑,像是現在斐潛和龐統旁敲側擊的告訴張遼要控制戰爭的節奏,也不會讓張遼覺得是斐潛和龐統是在限制他的軍權。;

  另外一方面,就是張遼相比較其他的武將,更偏向於儒將,願意讀書,也願意去了解在軍事之外的一些事……

Advertisement

  這就很好,也很難得。

  畢竟大多數的武將,一上戰場就是殺殺殺,然後丟下一堆的爛攤子給後續的文理。文理得好,那是文應該做的,理不好出問題了,也是文能力的問題。

  就像是當年秦國員15歲以上男子參戰的記載,已經暴出了秦國耕戰系下人力資源的臨界點。邯鄲之戰所消耗的糧草相當於秦國三年儲備,這種超負荷運轉預示秦國的民政制度已達極限,但是白起拒絕作戰的理由並不是在秦國之,甚至本就不提這些嚴重的民政問題,上了戰陣就是要這個那個,搞得秦王又不能不給,甚至還沒上戰場,就要和秦王談條件……

  而且白起坑殺趙卒,雖獲戰功,但也是導致六國合縱抗秦的催化劑。;

  這種軍事思維主導下的決策,暴了秦國尚未建立戰後政治整合能力的短板。斐潛當然不願意見到這種局面產生,但是前線的軍校掌控,臨時的戰場紀律等等,又是在張遼手裡。

Advertisement

  在雒這裡,斐潛還能在現場控制,但是一旦進中原地區,斐潛就肯定無法每一場大戰都在場,再加上斐潛也恢復了類似秦朝的『計首授爵』的激勵機制,在客觀上也有促進大規模殺俘的可能

  這就需要前線指揮將領有足夠的清醒,否則以山東當下的人口度,別說四十萬了,真要是大開殺戒,翻十倍都擋不住!

  白起的這種問題,揭示了職業軍集團與文政府的矛盾原型,這種文武之間的衝突,在後續的封建王朝的軍事系中依然存在,而且大多數時候,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沒做好政治管控的平衡。

  斐潛看著張遼,『文遠,可有不解之?當直言之。』

  龐統也在一旁,看著張遼。

  相比較於簡單對於姜冏和朱靈的任務式的指令,在張遼這裡就要複雜得多,這將關係到後續整個大戰略的展開,不由得斐潛和龐統不慎重。

  畢竟戰爭的巨一旦推起來,有時候就不是一兩個人所能控制得住的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