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淮南戰場有何變數,遙遠的關中都無法及時得知,七月下旬,在徹底控制咸,穩定后方后,黑夫統帥著北伐軍、故秦降兵、馳刑士組的十萬大軍,抵達水西岸的重泉縣。
從驪山被救出來的司馬欣便是西河人,籍貫夏縣(陜西韓城),如今他被黑夫任命為馳刑士組的“無垢軍”都尉,率領一萬自由的刑徒隨中軍至重泉縣,同時也要承擔向導之責。
眼下,司馬欣隨黑夫在水西岸的一黃土塬上遠對岸敵,便指著腳下道:“君侯,此乃百余年前,秦之故壘。”
又指著河對面一道綿長土黃的墻垣道:
“君侯,那便是昔日的魏長城。”
“我還當是河堤。”黑夫沒來過重泉,聞言微微點頭。
若非知當地歷史,恐怕難以想象,百年來被秦國吊著錘的弱魏,居然能把長城修到關中腹地,占了西河。
看看形勢就明白了,西河對秦國來說非常重要,占據河西,就可以對關東擴張,退可守大河天險。但如果沒有西河之地,關中四固便缺了個大口,外敵隨時可以長驅直,秦這個國家還能不能維持都是一個疑問。
黑夫復問:“昔日魏國占了西河多長時間?”
司馬欣道:“七十年。”
黑夫卻搖頭:“秦為西河所迫久矣,若從春秋時晉奪西河算起,足有三百年啊……”
想當年,秦穆公為了跟晉國搶西河,打了好幾次戰爭,卻只贏了一回,無奈之下,秦穆公才轉而向西發展,滅國十二,偏霸西戎。
而秦穆公死后,秦國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晉國作為諸夏盟主,經常帶著一幫小弟,拉上幾千乘戰車,經西河到秦川武裝旅游,這使得秦人只能將都城定在西方遙遠的雍,不敢東進半步。
盡管后來晉國三分,秦國伺機占據了西河,但那時候三晉還團結,加上魏國率先改革,越發強大。而秦國卻斗不止,公族庶長專權,導致三世不寧,君主替換頻繁,沉醉于西方伯長的舊夢,被日新月異的關東諸侯遠遠甩在后面。
魏國乘機在梁筑城,步步蠶食西河,秦人反擊,卻被吳起打得大敗,魏國在此設立了西河郡,吳起擔任首任郡守,魏文侯為了宣誓這片土地的歸屬權,以及西河完全在魏控制之下,還邀請孔子的學生子夏等人來西河講學。
這對秦而言,這無疑是奇恥大辱:國境線往西移了幾百里,小半個關中平原都讓魏軍奪取了,敵人卻在本屬于自己的土地上大搞學。
丑莫大焉,丑莫大焉!
于是秦惠公時,拼了老命,員舉國之力奪西河,卻被吳起以五萬人打得落花流水。自此,秦從春秋四大國,淪落了二流國家,諸侯卑秦。
落后就要挨打,戰國時,諸侯便都明白了這個道理。
秦獻公最先在這恥辱的環境里起反抗,他從魏歸國后,也學魏國人起了集權改革。其中就包括了廢止人殉、遷都櫟等,經過十八年的改革,秦國的國力轉弱為強,有一戰之力。
恰逢魏國吳起南奔,三晉分裂,魏武侯戰略重心轉移向中原,秦獻公再擊西河,石門之戰,斬首六萬,一舉洗刷了名聲。
魏國也意識到了秦的威脅,遂在水以東修筑長城,從上郡一直延到渭南,度三四百里。
只可惜秦積貧積弱太久,能僥幸贏,卻守不住,于是明白了這點后,秦孝公繼父之志,全心全意使商鞅主持變法,壯大秦國的國力……
之后的事世人皆知。
黑夫目遠移,掃視遠那片安寧再次被打破的土地:“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只可惜秦孝公和商鞅都沒看到這一天,魏國正式割讓西河與秦,是秦惠文王繼位八年后了。
最終秦國打贏了西河的百年戰爭,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業,魏國則元氣大傷,從此失去了爭霸天下的能力。
而現在,黑夫面臨的,其實是與秦獻公、孝公一樣的事,只是強弱形勢調轉過來罷了。
黑夫掃視與自己登塬遠眺的一眾將尉,其中有不從南郡起兵時追隨自己的北伐舊部,也有許多陸續投降的故秦軍吏。
他就是要通過這場對六國,對匈奴的反擊戰,將這兩個本尿不到一個壺的集團,合到一起。
領導都是善于總結的,黑夫也不例外,他說道:“由此可知,秦之中衰,由失西河始。”
“秦之大興,亦由復西河始!”
黑夫一揮手,神肅穆:
“眼下六國諸叛軍竊據西河,若不能收復,吾等,皆為大秦之罪人也!”
司馬欣與眾將皆俯首道:“有攝政為帥,士卒用命,必克復西河!”
不管過去雙方怎樣將狗腦子都打出來,現在一致對外,先把六國趕跑再說。
這時候,叔孫通來了,跪倒在地,雙手獻上一封文書:“君侯,新檄文,寫好了!”
早在黑夫決定對六國全面進攻時,就讓叔孫通鼓搗一篇通俗易懂,又能激勵士氣的檄文出來,但叔孫通咬禿了筆尖,卻給黑夫了這麼一份玩意:
檄文的大意無非是,當年六國攻秦,合從締,諸君王為縱長,四公子為首腦,匯集九國之師,征募賢良策士如公孫衍、蘇秦、陳軫、蘇厲,又得兵家武將諸、龐涓、匡章、廉頗、趙奢、李牧、項燕等。
結果呢?諸侯最多到達函谷關,秦人開關對戰,還未用全力,便打得六國大敗而歸,從散約破。
而眼下六國余孽,不論是甲兵人眾,還是文韜武略,都遠不如昔日,竟敢乘著武忠侯廓清朝堂之際,勾結佞趙高及北虜匈奴,乘進西河,真是膽大妄為,連死字都不知道怎麼寫,只需要武忠侯帶著秦師東征,便能像過去那樣,將六國打得落花流水……
叔孫通為了討好黑夫,形容秦軍軍容之盛時,甚至還說什麼“以秦之眾旅,投鞭于河,足斷其流!”
聽著是霸氣,但叔孫通不知道,他誤打誤撞,馬屁拍到這匹大黑馬腳上了。
黑夫當場就撕了檄文,讓叔孫通重寫,還罵他道:
“叔孫通,汝莫非是做了,進了咸,便筆禿才盡了?”
叔孫通被罵得一愣一愣的,黑夫卻問他:“汝魯人焉?楚人焉?秦人焉?”
這送命的題,當然不能答錯,從小長在泰山腳下的叔孫通毫不猶豫地數典忘祖:“叔孫通自然是秦人!新秦人也!”
黑夫道:“那汝竟不記得,自從十余年前,始皇帝滅六國,一天下,世間便再無六國之民,而只剩下一種人:秦人!最多分新故而已。”
“既無六國,汝在文中,屢屢重申秦與六國仇怨作甚?生怕彼輩裹挾之民想不起來?生怕戰后秦人不報復關東之人?”
這就是叔孫通忘記了,黑夫要強調的是:腐朽落后,一心復辟自己奢靡生活的六國殘余舊貴族,與天下人的矛盾。
而不是翻六國與秦的舊怨老賬。
“還有。”黑夫警告道:“那投鞭斷流一詞,不許再用,再胡謅,本攝政先將你投河!”
領導,書熬禿頭,叔孫通一邊跟著大軍行進一邊熬夜,撐得眼圈發黑深陷,終于做出了黑夫想要的文章來……
“念!”
起風了,風自關中來,往西河而去,黑夫裹著大氅,讓叔孫通將此檄文昭告三軍!
叔孫通捧著檄文,大聲念道:“為傳檄事:大秦攝政、武忠侯尉君奉始皇帝詔,靖難北伐,以誅逆子胡亥、逆臣趙高之罪。二賊負隅頑抗,竟使秦人同室戈,幸昊天有靈,降天火地雷于武關,舉關不攻而墮。秦中士卒亦反其戈以迎義師,咸遂不戰而復,偽帝胡亥喪命,佞趙高竄逃。”
“然舊六國之余孽項籍等,亦乘機作,至今一年有余矣。群盜本六國王孫之孽,往日貪如碩鼠,百姓。始皇帝降之為庶人,彼輩心有不忿,竟為一氏一姓之富貴,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割據作。”
這次叔孫通總算過關了,黑夫滿意地點頭道:“傳抄分發下去,要教三軍知道自己這一戰,要為何而戰!”
“更要讓全關中的故秦人知道,在此危急時刻,又是誰,在力挽狂瀾!”
就這樣,檄文被書吏傳抄,發放給各百的軍法:
“賊等自于安富尊榮,而視關東被脅之人曾犬豕牛馬之不若。荼毒生靈數百余萬,郡縣五千余里,所過之野,一概搶掠罄盡,寸草不留,所過之邑,常屠戮殆盡,流滿城:襄邑之屠,死者萬戶,臨晉之屠,城無活口。”
“項賊等常言,‘秦兵為虎狼,屠我百姓,辱我社稷’,然王師破六國,非戰,未屠一城,六王,非惡,無妄誅一人,由此可見,彼輩為真豺狼也!”
通過軍法,檄文被一點點傳播,傳到了普通士卒耳中。
“今佞趙高引狼室,項賊等更盡滅始皇帝子嗣,六公子戮于大荔,十公主辱于夏,此其殘忍殘酷,凡有氣者未有聞之而不痛憾者也!”
“大秦君位空懸,社稷不可一日無主,本侯暫攝國政,奉天之命,統新、故秦人之師四十萬,并立東進,誓將殄此兇逆,救我被擄民人,復我西河之寧。不特為神祇公子雪被辱之憾,且為天下百萬生靈報枉殺之仇!”
“報仇!”重泉人李必、駱甲吼得震天響,在數日前重泉之戰里,,死的不止是王氏的新家主,更有不士卒,亦有當地人。
通俗易懂的語言,沒有故作高深的引經據典,士卒們聽在耳中,也開始相互傳播:
“以秦中百姓之助,討暴無賴之賊,無論遲速,終歸滅亡,不待智者而明矣,平有功之士,不論吏民刑徒,皆得巨賞。賊軍中從逆之人,有臨陣棄械,徒手歸誠者,罪輕一等,若爾披脅之民,甘心從逆,抗拒天誅,大兵一,玉石俱焚,亦不能更為分別也。”
“本候爵名武忠,獨仗忠信二字為行軍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大河之水,幽有始皇帝萬古之龍魂,實鑒吾心,咸聽吾言。挽將傾,匡社稷,立賢名,在此役也!檄到如律令,無忽!”
就在檄文傳遍軍營,并向周邊各縣散播時,被派到對岸的斥候來報:“稟君侯,六國群盜正在撤退,留在大荔的后軍哨侯,已為我軍肅清!”
號角和呼喊聲,響徹水西岸,也傳達了武忠侯的新命令。
“濟!”
“濟!”
隊伍向前開,浩浩,雖然叔孫通不敢說,但眼前的景象非要他形容,那便是……
“予君侯甲兵二十萬,足以斬龍門,斷急流,無敵于天下!”
……
PS:早,第二章在下午,困得眼皮打架,有錯字提醒我下。
()
雇傭兵穿越到即將在白門樓被殺的呂布身上,逆天改命反敗為勝,靈魂和肉體融合,讓他一夜之間回歸少年風華。多年沙場經驗,少年無窮力量,試問天下誰敢相抗?
一個現代軍校生周世顯重生大明,成為大明最后一個駙馬。憑一己之力建立了一支近代鐵軍,保江山,驅韃虜。飲馬天山之巔,垂釣貝加爾湖,所到之處,皆為漢土。…
簡介:衛平穿越至硝煙彌漫的抗日戰場之上,憑借著高超的戰斗力和戰術素養,他訓練出一支號稱幽靈的特種部隊,背負著一個民族沉重的苦難和四萬萬人的悲憤,以眼還眼,以血還血。
【權謀】+【熱血】+【爭霸】+【殺伐】+【無系統】 “朱由檢,安心的去吧,你的一切將由我葉軒來繼承, 從現在起,我就是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朕在這裡立下誓言: 你朱由檢殺不了的人,我崇禎來殺, 你朱由檢做不到的事情,我崇禎來做, 李自成、張獻忠造反?那也要看朕給不給他們機會! 建奴屠我中原族人?那朕便屠了建奴,亡其種,滅其族! 八大晉商私通建奴,為其耳目?那朕便抄家滅族! 文人無知、無能、無恥,叛國投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