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古代言情 買活 第21章 于大郎的早飯

《買活》 第21章 于大郎的早飯

 由古至今, 吏都并非人人能為,想要加這個圈子,你必須已經在這個圈子里。從秦漢再到魏晉南北朝, 所謂九品中正制、舉孝廉等等, 唐代雖開科舉,但卻也要行卷干謁, 科舉之完善興盛, 其實只在于大敏朝。但即便如此, 若要參加科舉,不開的便是要找人結作保,要三代清白, 非從賤籍出, 且雖有鄉學、縣學、府學, 還有那各地書院, 但一來學費不菲,二來開蒙讀書這個環節卻并無供給。便是天縱奇才, 也至要生在中等農戶以上, 方才有識字的機會, 之后是否有機緣讀書考學, 那還是兩說呢。

 考科舉做是如此,為吏也一樣自有規程, 按于大郎的認識來說, 不論是世代傳承的職位,又或是有了秀才、舉人功名之后,或捐或買, 或由老吏援引, 一樣也有一個大前提, 那便是他們原本就屬于這個圈子。在鄉里村里,也是能和吏員來往的架勢人家。這一點對維持鄉間村里的穩定其實是很重要的,中級班新開的論政課中,便有分析本朝政治得失的寥寥數語,其中有一句于大郎覺得說得非常有道理,即是大敏朝‘皇權不下鄉’,鄉間自有鄉間的規矩!

 那末,鄉間的規矩倘若和朝堂的規矩沖突了呢?所謂科舉,正是‘天下英雄,我轂中’,這吏制度,便是要把鄉賢的規矩和朝堂的規矩統一起來,鄉中大豪,任其多麼桀驁不馴,一旦送子弟仕考學,便不期然了朝堂的教化,認可了朝堂的規矩!

 既然如此,那麼在科舉上的限制也就有其來由了,權力只能在已經認可這批規矩的圈子中流轉,也唯有確保鄉賢人家的穩定,才能確保朝堂的穩定,倘若人人都識字,人人都可考科舉做無需做保,那麼天下該是如何的混景象?鄉中人家,此起彼伏,你爭我奪,恐怕天下比如今這外族侵、茍延殘的時刻還要更上幾分了!

Advertisement

 這些道理,于大郎從前并不能盡數明白,有不是他在上了論證課后方才懵懂明白的,也有些則是從父輩的議論中師。買活軍實在是不同于古往今來所有黨,它令原本的讀書人在這個制度下覺得格外的抑,并沒有‘習文武藝、販于帝王家’那拒還迎,暗藏的矜持和得意。

 所有黨起家之時,往往規矩混、令出多門、不系,正如昭烈求武侯、蕭何遇劉邦一般,需要一個能懂得手藝的大管家為他們厘清規矩、劃定賞罰,也就勢將已流傳了數千年的儒教引新的武裝力量中。也因此,每當群雄逐鹿時,新軍閥是否擁有政治聲,很大程度上便取決于他對讀書人是禮遇或是漠視。唯有重視知識的軍隊,才被認為擁有更好的前程,治理天下離不開他們儒教的讀書人,這幾乎是深植在所有書生心中的自信。

 但買活軍卻并非如此,買活軍極度重視知識,他們傳播知識的效率、速度和決心,甚至還要超過滿口嚷著‘教化天下’的儒生,大多數讀書人追求的其實只是鄉賢階層中散播知識,但買活軍卻不然,買活軍要求所有人都讀書認字,而他們的決策是如此明,管理是如此細,在在顯示出他們已有了一個規模的管理系,甚至比儒生所能想象得更為先進。

 買活軍或許是不需要儒生的!

 這個悟,怎麼能不讓于縣令為首的讀書人憂心忡忡?便是于大郎也實在是想不通,他從深心來講,其實并不反把知識向所有人散播,甚至授課的過程能給他帶來一種幾乎是本能的、深深的愉悅。但買活軍那面向所有人的招聘考試,卻令他實在是大不解,于大郎不信謝六姐看不里頭的糾葛。大敏朝皇權不下鄉,難道是府不知皇權不下鄉的弊病麼?倘若其中,便自然知曉其中的苦衷——實在是辦不到啊!

Advertisement

 就以臨城縣為例,臨城縣在未凋敝以前,轄下村落便有百余,鎮六,鄉九。其中半日可到的鄉鎮不過是二三座而已,其余鄉鎮村都要一日以上的路途,買活軍占據臨城縣半年,也只是修好了一條主路,把半日可到的鄉鎮數量擴展到了三鎮二鄉,從鄉鎮而往村落,離開主路之后,要走的還是崎嶇小道,于大郎算是運氣不錯,被分到的村落多數都離縣城較近,他有些同學是在路上就要走一天半,下鄉后便只能住在當地,每周回來換值。

 而與此同時,縣衙里的吏目又有幾人呢?不過二十余,便是把他父親于縣令的幕僚團再擴張個十倍,哪有足夠人手來管理這麼多的鄉鎮村呢?若是同時有兩村出事,需要縣里派人前去查看,那麼縣里的許多公事便會被因此延宕。王朝只能將鄉鎮村的統治半委托給鄉賢人家,也因此,吏目幾乎都出自本地鄉賢,員才是異地就任,只認科舉——其實員也多數至于鄉賢,這便是大小外相制了。

 人是不夠的!路是走不完的,皇權下鄉——哪有這麼簡單!謝六姐也是從深山老林中走出來的叛軍頭子,如何會堪不破這麼簡單的道理?

 為什麼要‘考試招聘’?而且還將錄用人數定得那樣的多,難道……難道真要在村里建立起自己那有效的統治?預估中的人手實在不夠,所以才要求縣里的書香人家眷都出門做事?

 若是這般,若是這般,那……那難道不是桀、紂之舉麼?畢竟商紂最為酷的舉,卻并不是那些被附會上去頗獵奇彩的酷刑,而是他竟然要將權力從大臣、大貴族手中往平民、小貴族上分攤擴散……這是明確記載在史書上的,于大郎曾讀到過一次,但悟并不深刻,直到他意識到謝六姐也正試圖將治理天下的權力從讀書人和鄉紳手中奪走,擴散到,擴散到那些原本愚昧盲目的百姓平民們手中。

Advertisement

 這當然是有辱斯文之舉,男君臣之間的綱常全都攪得一塌糊涂,于大郎作為讀書人當然本能地反儒教沒落,作為一個男丁也應該要反人竟想著出門做事,謝雙瑤作為一個大王,因為懷有異能的緣故,原本可以人中的異類,被當做男人的一份子接納,但既然如此高調地要將人也帶到政治中來,那麼于大郎幾乎沒有任何選擇,便只能在心中反抗這種倒行逆施的□□,稍有機會,便要立刻棄暗投明,回到他悉的君子王道式政治中去。

 但話又說回來,天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于大郎的立場也并不單純,比如他還是一個喜歡吃面食的小伙子,而且也了掃盲班的教育,并對買活軍的教材很興趣,甚至被選拔進了中級班里,他逐漸在這些‘應有’的正義思緒之外,意識到一些從前一無所覺的邏輯——大敏朝的農戶因凍、、病、疫而死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按他的常識來判斷,即便是永樂盛世、弘治中興時,農民們天不假年,哪怕拼死做活最終卻一家流散,這也是很正常的事,這似乎并不會阻礙讀書人歌頌君主統治下的盛世,而謝雙瑤的統治下,哪怕是農民都能吃得飽飯,甚至買活軍在努力讓他們也能看得起病,至是有這麼個概念了,人們的生活似乎的確正在變好,但讀書人卻因為他們的特權即將被分散,認定此時是暗無天日、綱常混淆的倫理末世,而謝雙瑤是個能和夏桀、商紂、黃巢、朱溫相比的臣賊子。。

 ——若要再往深想下去,得出的結論便不那麼宜人了,儒生們所追求的‘君子’境界跟前似乎不免要加上一個‘偽’字,于大郎深心中實在不愿接這個想法,但他老忍不住這麼想。

 近日來常思忖這些事,于大郎的早飯也吃得心不在焉,他有種日益增長的沖,想要和買活軍中有見識的人探討心中的困,但這樣的人選實在并不好找,因為買活軍中居要職的人有許多是倨傲的娘,他們的壯漢多數是從軍的——而且不論男,每日都很忙。

 思忖之中,他出手去往盆里一,卻了個空,于大郎不無詫異地了一眼,一盆饅頭竟已經空了,于太太在自己碗里撕了半個饅頭遞過來,“明天廚房多做幾個罷,冬日大家吃得都多,近些日子以來也的確辛苦。”

 于家人的飯量增長是很顯然的,在飲食上的開支倒是還好,現在于家所有人都有工作也就都有薪水,而自從路修通了以后,面便從云縣源源不絕地運了過來,價格也并不昂貴,這對于家來說是可喜的消息,他們老家在北方,一家人都更吃面食。自從于二郎開始跟著士兵們摔打以后,他便仿佛無底一般,在餐桌上往往留到最后才走——于家主桌是沒有剩菜剩飯的。連姨娘也得跟著下人們一起吃飯,吃不著主人的賞菜,于二郎能把家里人吃剩的菜湯都包圓了,蘸著饅頭一咬一大口,看他吃都覺得香。

 廚房已盡量按寬了做飯,但于大郎、于小月甚至是于太太,當他們都開始工作,也開始隨著鍛煉之后,飯量自然也跟著見長。于小月這半年來顯著地長高了,肩膀也不像以前那樣,總是以一種微妙的角度佝僂著,做出楚楚可憐的姿態,的肩膀平展展的,和人說話逐漸不再垂目,而是盯著對方的眼睛,從神態上展現出一魄力來,變得和買活軍的娘越來越像了。

 于大郎其實從心底并不反妹妹的改變,父母也保持著耐人尋味的沉默,二郎則是以實際行表達著對這番改變的欣賞——他見妹妹的眼神也在餐桌上逡巡著,微微猶豫了一下,還是慷慨地從自己碗里掰了小半個饅頭遞過去,轉頭招呼,“太平,再揀兩塊腐來!”

 “哎!”太平里還咬了半個雜合面的窩窩頭,他殷勤地抱了一個小壇子上桌,又取了一雙清潔的筷子,小心翼翼地夾了兩塊通紅的大曲腐,這腐是白酒泡的,鹽也加的好。買活軍這里,糧食多酒價便低了,他們還會造極上等極烈的酒,在本地銷路不開——本地人更喝黃酒,整船整船地賣給北邊載了面過來的商人。于縣令隨謝六姐去云縣的時候倒是買了幾壇子回來,于太太親自泡的腐,方子是娘家祖傳的,但風味更勝老家所做。太平把碗一擱,慌忙將筷子往自己的窩窩頭上一抹:因是太太親自泡的,下人們自然難以品嘗。

 一桌人都笑了,于太太太平過來,親自夾了一小塊給他抹上,于大郎挖了一塊也涂在饅頭面上,是要抹在剛撕開的那一面最好吃。腐遇熱很快便化開了,通紅的水沁面里,散發著濃烈的糟香,一口咬下,咸香味之后便是白面那實實在在的甜味,于大郎仔仔細細地嚼完了卻依舊意猶未盡,只是也不好再表現出來,免得為父親訓斥,因問道,“太太今早去醫院還是去上學?若去醫院,我們可同路走呢。”

 于太太回說今日是上午和姨娘一起去上學,于大郎便向父親問了問時間,于縣令從懷里掏了一個鮮綠的奇看了一眼,告訴他,“六點半了!”

 于大郎就走了出去,他先回房一趟了幾籌子出來,這才在院門口和太平匯合,太平沖他攤攤手,示意今日廚房也沒有窩窩頭了,于大郎并不意外,沉著地點點頭,和太平一起順著新修的水泥路一起往城外走去。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