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每日小說 穿越時空 女商(大清藥丸) 第216章

《女商(大清藥丸)》 第216章

如今博雅公司通過安慶茶棧, 在地包了茶山,從產茶區直接收茶——萎凋、捻、發酵的步驟都在當地進行,而后續的十幾道外銷制工序, 以前需要專門的技人員手工完, 如今大部分都可以給機, 產量驚人。

當然,這些加工工序的細節以及各種參數, 都是嚴格保的。但林玉嬋不介意讓群眾看一看蒸汽機工作的過程。

西洋人在上海造廠, 萬里迢迢運來先進機,通常喜歡藏著掖著, 唯恐中國人學, 或者趁機點零部件之類。這樣雖然安全,但也導致群眾愈發不理解廠房里的奧妙, 進而生出各種可怕的臆測, 有時還會釀沖突。

而林玉嬋覺得, 區區蒸汽機,實在沒什麼可藏私的。以后還會有燃機, 還有電機。蒸汽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輝煌果, 還能風多久?

西洋機早晚越來越普及。也許是第一個摘桃子的, 但不會是唯一的一個。

鐘聲敲響十一點。順娘到了午休時間。手招呼另一個師傅頂替, 自己解開頭巾,洗了手, 面嘻嘻地出來。

看到一堆人圍觀, 又嚇得進回去。還是不習慣在公眾面前臉。

眾人又是一陣驚嘆:“嘩,班倒, 不用停工!像洋人紗廠一樣!”

不吃飯,相當于一個無限勞力。頻繁開關還費燃料呢。

有人試探著問:“喂, 老板娘,你們這制茶葉的機,是從洋人手里買的?洋人也肯賣?”

博雅公司在圈外名氣有限,陌生人看到個年輕子在主持廠務,第一反應是“老板娘”。

還沒等答話,卻有人替解釋了:“這位太太就是博雅的老板,上過報紙,跟洋人打過司的!我跟你講……”

Advertisement

郜德文的司,林玉嬋為了爭取盡快開庭,不余力地輿論造勢,吊足了群眾的胃口。如今司塵埃落定,余波尚存,偶爾還有人議論兩句。

按照英領館的規定,《北華捷報》刊登了詳細的庭審記錄,當然也如實記載了那位表現出眾的大清籍代理人。林玉嬋這事做得劍走偏鋒,思考再三,不敢太高調,并沒有留自己名字,只是留了姓,以及某外貿公司董事長兼經理的份。

無心之人一看即忘,而有心人要想查訪,也很容易。

找遍全上海,子掛名的西式公司屈指可數。

沒過幾天,林玉嬋這個“打外國司”的“壯舉”,也潤無聲地在商界傳開了。

人進中國衙門,于習俗上算是很丟臉;可換是“重輕男”的洋人法庭,那也不能用中國禮教來參照。更何況是勝訴的一方——能告贏洋人,一定是很厲害的了。

所以這件事并未太影響的聲譽,反而把一小部分開明之士帶出舒適圈,讓他們開始思考:人做生意,也可以做得像模像樣嘛——瞧,洋人都認可了!

林玉嬋禮貌含笑,聽旁人介紹自己兩句,馬上接話:“……沒有沒有,那些都是瞎傳,我只是民一介,只是運氣好點而已……對了這機也是中國人設計的……”

來看熱鬧的不僅有百姓街坊,更有數位茶商,聽聞有人引進蒸汽機生產線,再忙也要放下手頭的生意,前來打探一下。

這些人林玉嬋多也臉看到元亨茶棧的大掌柜正在和大安茶行的東家并排私語,朝著廠房里指指點點,皺眉議論。

“這麼簡陋……能炒得出好茶嗎……”

傳統的制茶工坊什麼樣,師傅們手,像呵護寶貝一樣呵護那些鮮脆的茶葉,每一片葉子都得到量定做般的烘焙。由于常以雙手攪拌炒鍋、試探,不炒茶師傅的手常年燙傷發黑,是他們專業奉獻的見證。

Advertisement

而徐建寅設計的蒸汽機傻大黑,雖然實用,但賣相實在是審堪憂。不零件連接在外,很多部件因為鋼鐵質量原因,而不得不做得格外笨重。跟那些巧流暢的西方原裝進口機相比,的確有些土氣。

而且,跟人工炒茶的細膩流程相比,機部件大包大攬,無腦輸出,猛一看確實非常簡單暴,誠意缺缺。

雖然最后的品可能差不多,但從觀上來看,“機制作”只圖個量大,質量上似乎遠遠比不上手工。

林玉嬋剛要上去解釋一句,掌柜已經搶著接話了。

“幾位顧慮得也有道理。這機嘛,它畢竟不能代替人工。我們也只是嘗試,嘗試,哈哈……”

林玉嬋:“……”

禿頭掌柜不信機,他自己拆自己的臺!

召集在場各東友商,朗聲道:“辛苦大家今日趕來,大熱天的站了半晌,想必也了。我讓人備了茶水座位,大家喝點茶再走。”

招呼伙計拿來幾個馬口罐。

“還有,我想請大家玩個游戲。”當場給罐子開封,面盈盈地說,“這里有四罐茶,分別標了甲乙丙丁。其中兩罐是機制,兩罐是用我們的新方手工炒制。罐里有小紙條,寫明這罐茶葉的來歷。”

人們一下子嗡嗡議論起來。有腦子靈活的,已經猜到了林玉嬋的意圖。

“太太,你不會是要讓我們猜吧?”

“正是。”林玉嬋笑道,“機制茶口味如何,我說了不算,得大家一同賞析。這樣,若是能猜對全部四罐茶葉來源的,我送您一箱茶葉,口味品種隨便挑。怎麼樣,有誰愿意試試?”

眾人失面。

這老板娘——哦不,老板,還會玩!

Advertisement

天下茶商千千萬,用機制步驟的屈指可數。就算是經驗富的老茶商,也未必嘗過機炒出來的茶。

不過,都是做了幾十年茶貨的老舌頭,還能分不出機和人工的區別?這林老板小瞧他們啦。

幾家友商當即欣然相應:“好!”

如今茶葉出口旺盛,這幾家外貿商行規模相似,倒也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因此大家態度也都很友善,順便跟博雅來了個商業互吹:“博雅的茶葉質量是過關的。我今兒不客氣,拿你一箱回去,換換口味!”

一群東也表示:“嘗嘗就嘗嘗!我就不信沒區別!”

雖然都是一百兩二百兩銀子的東,但也很有當家作主的覺悟。朝林玉嬋點點頭,分頭坐在茶桌邊。

大安東家笑嘻嘻,起長衫,叉落座。

“哎唷,佳人倒茶,今兒這茶格外香。”

年輕子拋頭面做買賣,被人上占個便宜是家常便飯,林玉嬋早就免疫,當沒聽見。

另一人坐在茶桌對面,聞言立刻起,雙手接過林玉嬋手中的杯子。

“何勞太太親自手。”蘇敏客氣得仿佛太后賜茶,“多謝,不敢當。”

大安東家笑容一僵,有點慚愧,總算想起來喃喃謝了一下。

林玉嬋朝蘇敏一面,趁燒水的工夫,招呼各位用皂洗手。

古代疫病常年流行,租界也不例外。最近天氣熱,蚊蟲滋生,每天都有染病亡的,出殯的樂聲時時響,收尸車出得格外勤。

來大清日久,對這種發生在邊的天災人禍已經有了基本的承力。

林玉嬋雖非專業醫生,但以的觀察來看,很多疾病的傳播,都源于糟糕的衛生條件。

管不到別人,但自己認識的、接過的人,都會提醒注意衛生。公司和廠房各常備皂,廁所也每天請專人打掃,確保絕無積水和異味。

在自己的能力范圍,盡可能打造一個安全的環境。

幾盞清亮的制紅茶一字擺開。幾十位友商和在小廳里,洗干凈的手,拈起一個個小盞,煞有介事地咂味兒。

“嗯,這一盞肯定是人工制。有靈氣!是老師傅手作。”

“草味都沒除掉,這一罐是機制茶無疑。”

“嗯……有煙熏味和果味,淳厚濃香,真是上品……嗯,但是有金屬味道,我猜是機制出。”

“我能喝出來!從好到次,丙甲乙丁——所以甲丙是手工制作,乙丁是機……”

……………………………………

林玉嬋這“盲猜游戲”搞得像模像樣,讓人準備紙筆。愿意參加挑戰的,都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猜測結果,統一收上來。

漸漸的,外頭也有人看熱鬧。

林玉嬋自己端一盞茶,坐到角落里慢慢啜,欣賞這一屋子熱火朝天。

蘇敏大大方方坐旁邊,手里也托著一個小盞。

盡管這是外銷茶,是以洋人的習慣沖泡的。但他還保持著廣東人喝功夫茶的倔強,賞嗅香,淺杯細飲,姿態很是優雅。

林玉嬋故意挑釁:“猜得出來嗎?”

蘇敏不言,半晌,才細心地問:“你那甲乙丙丁四罐茶,真的是兩罐機制,兩罐手工?”

林玉嬋笑著點點頭。

在場諸多東金主。還不至于跟他們玩那種“四罐都是機制的,你們都錯了哈哈哈”的打臉游戲。說是一半一半,就絕無虛言,明正大。

蘇敏微微一面,又啜一口。看著自己在茶湯中的倒影。

俄而,那倒影里多了一個秀氣的姑娘臉。先是微面,隨后眼中慢慢盛了急切,耐心等他開口。

“說實話,”蘇敏終于開口,“德行這制茶,比你賣出去的博雅制茶,的確好上一點點。”

林玉嬋驀然意識到,他其實是很懂茶的。十三行商多以茶葉發家。他雖然沒來得及繼承家業,但自耳濡目染,品味差不到哪去。

只不過他逆反心作祟,自力更生之后,很經手茶貨,近年更是直接改行,專心投運輸業。以至于林玉嬋差點忘了,在場這麼多喝茶的,這位才是最正宗的家學淵源。

有點張,問:“還是能嘗出來?”

蘇敏一一品完四盞茶,輕推手指,將兩盞移到左邊,兩盞放在右邊。

林玉嬋睜大眼,一后背的冷汗,心想:完了……

蘇敏忍不住一面,當著這麼多人,不好腦袋。

“別慌,”他迅速又把四盞茶水打,低聲夸口:“我自有訣竅。”

此時其他客人也差不多喝完了茶水。有的竹,有的猶猶豫豫,都把自己的判斷結果寫在紙上。

大安東家自信地笑道:“甲丙是手工制作,聽我的準沒錯!”

幾個茶罐基本上空了。博雅茶貨經理趙懷生從中出小紙條,宣布:“甲乙兩罐是機制作,丙丁兩罐是手工炒制。大家有心了,哈哈……”

眾人驚訝不已,趕拿過空盞子,就著杯底兒幾滴茶,再驗證一下。

稍作統計,還真有兩位猜出了正確答案。林玉嬋當即大方宣布:“各贈一箱茶葉,機手工隨便選!”

反正只是個游戲,林玉嬋設計這個環節本來就是為了宣傳娛樂,不是真的跟大家決勝負。若是一個人都沒猜對,才尷尬呢。

不過,這兩位冠軍都不是茶商,而是對茶貨一竅不通的東:一個是常保羅的姨媽,一個是林玉嬋最初的寡婦房東,讓人大跌眼鏡。

大安東家不服:“哎,我們這幾個專門賣茶葉的,全軍覆沒,一個都沒猜對?老板娘,你再看看,是不是紙條寫錯了?”

兩位老太太反倒謙虛:“我們不識字,都是瞎蒙的,哈哈……”

抱著茶葉,開開心心地走了。

有人不甘心地評論:“其實我品出來了,但你們都說甲罐是手工茶,把我帶歪了……”

不過,經過這一番品評,再保守的茶商也不得不承認,博雅公司引進的這些機,至質量上沒有拉,還是可以跟手工茶同臺競爭一番的。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